你看天上那轮月亮,像不像你心底求而不得的愿望?
如果我们很喜欢某个东西,希望离它更近,渴望得到它。无论这个“东西”是一个人、一个物品,还是一段感情,一个兴趣爱好,一个梦想或理想,如果得到了,我们肯定笑会从双脸开,喜不自胜,如果得不到,那么它们最终都会化成天上的那轮明月。那些我们喜欢并希望得到的东西在我们眼中那样美,我们孜孜汲汲,梦寐以求,但无论如何争渡,始终得不到它们的青眼,甚至无法触及它们的幻影。于是,那种求而不得的痛苦便会在我们心中滋生,压抑着我们,撕扯着我们,煎熬着我们,成为我们心中无论怎么样都浇不透,浇不化的块垒,让我们食不甘味,席不安寝。它们又不肯轻易放过我们,一觑见我们生命中那些安静的片刻,便像一阵烟雾一样,悄悄出现,然后像美女蛇一样,紧紧缠绕着我们,逼迫我们在午夜时分泪遗枕函。
这种痛苦折磨得我们“朝不得回,夜不得伏”。时间久了,我们开始慢慢体察到这种痛苦,并希望找个渠道一舒这种痛楚。最简单的办法便是倾诉,似乎这些痛苦会在我们倾诉的过程中得到稀释。于是我们开始尝试向别人倾诉,但“人类的悲欢并不相同”,别人对我们孜孜以求的人或事不理解并不屑一顾。“那有啥呀?”“我觉得那东西可没意思了。有啥可喜欢的。”“现实点吧,别做梦了。”“那不是挺简单的吗?有啥难的。”这些话像回旋镖扎在我们心上,也让我们牙关咬紧,不敢亦不愿再轻易开口。那些求而不得见此更加大张旗鼓,作威作福,让我们在原来的痛苦之外,又多了一种无人能懂的苦闷。为了痛苦不至于胀破我们的胸腔,我们还是要寻找别的可能的纾解方式。有的人诉诸笔端,有的人凝以色彩,有的人动以音符,有的人还潜存着一丝借语言表达,而被人理解的希翼,只不过我们再说的时候不会再直接说出自己想要的具体事物。因此,那些求而不得的东西就变成了天上的繁星,变成了遥远的蔚蓝的海,变成了隐在雾中人际罕至的森林,变成了飘渺无踪的桃花源,变成了宛在水中央的美人,变成了天上皎皎的月轮。
月亮那么美,那么皎洁,那么明亮,又那么清冷,那么遥远,我们每天都能见到她,偶尔也会有清凉的月光落在我们身上,可她始终默默无言,那般可望而不可及。她和我们心中汲汲以求的心愿那么像。在这些求而不得的化身中,没有比她更相像的。
曹操在《短歌行》中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毛姆也在《月亮与六便士》中,用月亮象征理想生活。
有人也许会说为什么不是太阳?太阳给人的感觉除了明亮,还有炽热,灿烂,因此,它更多的象征激情,希望,还有光明。虽然也有曹禺那样借日出的光明灿烂反衬现实生活的黑暗和压抑,荒凉,让作品显得更加绝望和苍凉,但他的基本立足点还是太阳的光辉灿烂,光芒万丈。
而月亮,除了美和远外,她自带的清冷和幽怨和求而不得的失落如此相像。
为什么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都喜欢写月亮,我想也许很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许多作家的求而不得都变成了对月长叹。
有人说,月亮更多的是思乡或怀人,但当人们仰头望月,思乡怀人的时候,不也是他们想回乡或与故人相见而不可得吗?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求而不得啊。
人们抬头久久望着的,不只是月亮,还是他们心底摇曳的愿望。有多少求而不得就有多少仰头望月,有多少仰头望月就有多少对月长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