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认为这是一部完美的虚实结合的现实意识流电影。
一直以来,从观赏角度来说,过去我一直更偏好传统的电影模式,极不喜欢一些镜头语言、剪辑模式过于丰富的电影。比如《猜火车》之类。我觉得电影就是电影,花样花哨了,过犹不及,总之我不喜欢!
但《超脱》却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让我意识到我的“不喜欢”是浅薄且狭隘的。电影艺术其伸展空间及模式也如同文学一样,将是无止境和上限的。只是看驾驭的人的水平和能力。一切的不舒服,源自于不成熟的驾驭能力和水准。
从影视视觉应用技术上来看,它结合了数码、胶片、动画三者组合,来进行完成整部电影的故事逻辑架构。而这三者又分别承担了导演预期表达的内容部分——现在、回忆和不可表现的人的思考抑或想象部分。
整个故事由主角的内心独白开始,讲述了一个就像一只流浪的动物一样一直迁徙工作地点的代课教师的阶段性人生遭遇以及整个过程里,他对这个世界的付出与救赎及自我安抚救赎的过程。
处于社会边缘的差学校,自甘堕落的学生,流浪街头靠卖身生存的失足少女,老年痴呆的外祖父,在主角小时候就服毒自杀的单身母亲……影片的主角就是这样一个阴郁充满负能量的时空里,每天吃饭、睡觉、上班。无奈和忍耐几乎占据了他每天的主要情绪部分。
这让我想起加缪的《局外人》,显然导演想说的话和加缪的看法应该有相同的部分。但是通过影像手法立体化之后,我想可以让更多的年轻人容易理解文学模式的局外人。
整部影片故事的影像表现很大部分是肢解和零碎的,就像人的意识流,天马行空的跳跃和不连贯性的。但是通过高超的逻辑剪辑后,却能让你从心底感受到那种压抑的氛围和主角心底忍耐与苦痛。而这样的天马行空的影像表述,却也毫不影响其对电影故事的陈述——故事的走向及脉络,以及人物性格,最后的结局,几乎都面面俱到。
而最突出的令我叹服的是,其在内涵意义上,又是史无前例的。比如如下的一段主角对学生台词:
很好。刻意去相信谎言,即使你明知道它们是虚假的。从你们日常生活里举一个例子。要么是……我想要变得漂亮,变得快乐;我就需要整形,为了美貌;我需要保 持身材,卓尔不群,穿着时尚。你们这一代年轻人,在当下——他们被这样告知,女人都是妓女,婊子,被排挤,殴打,欺辱,蒙羞的对象,这是一场24小时不间断的传销式精神屠戮!使得我们的后半生,都受这种错误观念的控制,它很强烈,蒙蔽我们的双眼,至死方休。所以,为了保护我们的头脑,阻止这种愚蠢的想法渗 入进我们的思想进程中,我们要学会阅读,用以激活我们的想象力,耕耘它,提高我们的自我意识,我们的信仰体系。我们都需要这样的技巧,用以抵御,用以保有我们纯粹的精神世界。
关于电影的内涵部分,我想还需要用更长的篇幅和文字来解构。如此只言片语,只是抛砖引玉!
另外,主角阿德里安.布洛迪——担纲了整部影片的灵魂。没有了他,导演想说的话是无法说出口的。我想这也是电影艺术比较其他艺术表现憋屈的地方——必须依赖大部分的外力来实现,而不像其他门类的艺术家想到了就能做到,表达的成本和条件门槛低了很多。简直不在一个量级。
这是一部可以看上好几次的电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