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此书像坐过山车,先是朋友推荐,在亚马逊上下单后预览序言。非常有感,序中提到医学生对待 Thomas Browne's archaic 1642 Religio Medici 的景仰,不是跟中医学子捧着内难伤寒一样, 被一本本前人的铺路基石所激励。然后看了一下亚马逊的评论,最差的是攻击作者 --- 去世的神经外科医生---只关心他自己的职业生涯,医院居然让他忍着剧痛做手术不是把病人的生命当儿戏吗。或者抨击他明知孩子生下来就会不久人世,还让他妻子女儿承担这一切。另一位直白地说只有遗孀的后记是这本书最精彩的部分。最后等了两天把书拿到手里,差不多连续看完,只能说是一幅匆匆而就的生命画像,最遗憾的莫过于,他的笔刚离开具体的事件慢慢深入反思,即垂落了。
Paul 虽然是斯坦福英语文学本科,因对 “physiology and philosophy” 感兴趣,期望行医能给自己带来最切身的体验,最后学医,修医学史,拿到斯坦福 neurosurgeon residency. 生命的最后一年历经肺癌晚期病痛,尽力完成了一些思考和写作。这本书比起经典来相当单薄,比起医生著作当然文学性略强,但最主要的是他的成长经历,从年轻时的求知,到突然诊断为癌症后的求生,许多从医学上无法了解,接受不了的东西。没有了明天,又如何从存在的角度去担当。
“凡人皆有一死”。这本书给我最大感触的倒不是作者猝不及防从生到死的经历,书的最后几页,坚强里透出的无力感,应该是我们这些健康读者只可想象,又承担不了的。但是他选择学医的心路历程让我深有共鸣。
爱和健康是一种生命的唤醒,多在有失去的危险时。
医生所做的一切如果太晚,就像在判刑。如果能够让你早一点明白,也许你多半会感谢。是的,他们的辛勤工作,只是为了那个也许。
12年我父亲查出前列腺癌至今,从手术、内分泌疗法、放疗,到最近的免疫疗法,用他的原话讲,愿意做医学研究的铺路石。可是在缺乏平台记录的情况下,他在各医院的尝试也就是家庭和个人知道罢了。虽然老人很担心我现在的工作一误了孩子,二也难在软件上很快达到一个新高度,三是公司经营管理不易,四是把学医也耽误了(这点还真真是有可能)。可是他最后说,如果我果然想好了要为了什么,那就去做吧。
面试遇到一个不错的 openstacker, 父亲在他高三那年癌症去世的,所以他一直比较关注医疗方面的改革或者技术革新,希望能有一个在大范围监控疾病的预警系统。我听了都很兴奋会有年轻人这样想,相信将来为这些理念所吸引的人会越来越多。虽然他为了技术积累去了家容器云公司,殊途同归,优秀的人才应该致力于基础技术的提升。
另一个小程序员对是否一直做技术下去有些迷茫。好像玩命工作过,什么都做过学过,还是不知道将来想做什么。
我对他俩都说了一句话,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明天。
“A Web has No Weaver”,一本西方人写中医的经典之作,也将是互联网中医的最好写照。
2016.5.18 补记
Tom: “今天听到一个消息,我的一个朋友猝死,趴在电脑前就再也没有起来。以前一直觉得这事离我很远,想不到。。。和我同住也是做游戏的那个,昨晚两点半起来维护服务器,早上还要去上班。我哪都不去了,就在太一呆着,能把医术弄好的人,心总是好的。”
但是没有明天的今天,还有什么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