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读书日快到了。不出意外地,自媒体关于读书话题的推文,正铺天盖地的涌来。
联系到现实,我发现人们对读书这件事,有许多错误的认知。
一是自己不读书,却希望孩子成为一个爱读书的人。
父母没有多少文化,甚至不识字。但孩子热爱读书学习,并且成绩很好,最终获得大的成就。这种情况有吗?有的。因为那个孩子有读书的天赋,是个天才。
你家孩子是吗?
如果你脑袋一直不甚灵光,但孩子聪颖异常,其实你这时最应该做的,是去做个亲子鉴定。
所以,如果你确实不喜欢读书,又希望孩子热爱学习,但孩子又不是一个天才的话。我建议你至少得象我一样,在她写作业或者复习课文的时候,也拿本书装装样子。
最少,不要在这时候叫桌麻将来厮杀。
更多的家长会在孩子学习时玩手机。南抖音,北快手,或者知否知否地追剧,不亦说乎?
孩子做完作业,一伸手,要拿你手机打游戏。还说,小伙伴们都玩,自己和他们都快没共同语言啦。你怎么办?
说,玩手机是大人的事,小孩子不可以。
这不是欺心么?
二是关于读书的作用。
给你讲句正经的,什么“腹有诗书气自华”,什么“读书是这世上最有价值的投资”,这都是读书人往自己脸上贴金。
读书的内涵往大了说叫学习,往小里说是阅读。
但不管是哪层意思,用世俗衡量成功的标准来看,读书既不是成功的充分条件,没有谁能说,读了许多书就一定能成功。也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因为你也不能说,不读书就一定不会成功。
一些自媒体文章,习惯于说哪位哪位大佬,每天都在读书。好像Ta的成功就是因为读书似的。这不扯淡么?比Ta读的多的大有人在,起码,还有那么多大学教授呢。
许多人说读书是一种情怀,在我看来,不如说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这样更平实些。
也许你会说,同样一个人,如果他没有那么爱学习,也许就不能成功。
这话我爱听。关键在读什么,怎么读,怎么思考和运用。
很多人把阅读的目的总结为三个。一个是消遣,就是打发时间。这个并不比喝茶、唱K之类高雅,只能说更节约钱。
第二个目的是获取资讯信息。这个分叉比较大。有的找信息是为了写学术论文、做研究。有的只是为了转发几篇养生文章,甚至因为缺乏基本的科学素养,在传播一些谣言。要知道,作为一个普通人而言,许多事情是无法证伪的。
第三个目的是学习技能。这个可以分二层来说。一个是基本的,比如我,一直被朋友诟病做的菜难吃,我去找二本烹调的书来学。或者一手拿着菜谱,一手拿着锅铲整几个菜。时间长了,说不定一不小心就成了大厨。虽说希望不大,但也是有可能的。
往上一个层次讲,是认知升级和建立知识体系。这才是读书的关键之一。
关于读书的迷思,第三是怎么读书。
许多人知道“开卷有益”这话,就以为拿起书来读就行了,其实是不对的。
说实话,我以前就是这种人,结果走了许多弯路,也是近二年才变明白点。
这世上关于如何阅读和学习的书有很多,但有些是扯淡。
比如所谓的“一目十行”、“影像读书法”等等,根本就违背人脑运作的常识。
有用的方法也有。我把我觉得要注意的列几条。嗯嗯,就是我觉得的,不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每个人适应的方法可能有所不同。
1.读不进去的就不读,世上没哪本书是非读不可的。
小时候读四大名著,因为名头响嘛。结果《红楼梦》读了一半,实在读不下去啦,还自责了好久。后来看到一篇文章,才知道这块菜饼,很多大佬都没啃完……
好多经典都是这样的。憋听那些人鼓吹读经典,有些经典会读到你怀疑人生的。
2.重要的书要反复读,要精读,要做摘要,并用自己的话做转述笔记。
3.思考和输出。不然就会读后脑袋里空空如也。如果你是在学习,而不是打发时间,就不要相信那种鬼话,什么虽然读过的书都忘了,但化作了你身上的气质和血肉。
这不是扯淡么。不真正读进入,啥也化不了。
4.要有建立知识体系的意识。吸收知识的过程是点线面体。
最近流行说碎片化学习,但也有人不以为然。说象在网上听书、听课这样学习只能得到零碎无用的知识点。
如果把建立知识体系比做修房子,那一个个知识点就是一块块砖石。你砖石都没几块,就想着要修房子,那你咋不上天呢。
按知识树原理,每门学科都有起始、传承、集成几个关键节点,这些节点是一个个的人。
比如你要大致了解心理学知识,不妨把弗洛伊德做起始,弗洛姆是传承者,阿德勒是集成者。
这是一条纵线,好比树干。还需要同时关注他们各自横向的联系。支持者、反对者,影响者、朋友同事等。
这样读完,你就大致有了一个关于心理学的完整了解。
还有一种读法。看一个作家写的书时,你会在其中发现他所推崇的人物,找来这个人的作品读,你又会发现他另有受影响较大的作家。这样一路读一路找,也是很有趣的。
通过人来找书读,可以避免浪费时间读无用的书。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看不进去书千万不要勉强自己。如果家里有正在求学的小孩,没有办法,就拿二本《故事会》来看,也是极好的。
象我这样,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就经常琢磨,花了这么多钱,也许拿这钱去买彩票,效果还更好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