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是一个很有意思且很有意义的故事。说它有意思,是因为这个故事有趣,有梗,有味。说它有意义,是因为它是中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确立的标志。公元前403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史称三家分晋,史学家认为,这是中国史上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点。
晋国在春秋时期曾经是一个称霸的大国,到了春秋末年,卿大夫的权势越来越大,晋国形成了六个卿大夫专政的局面:韩、赵、魏、智、范、中行。一个王朝的灭亡往往就是从大臣专政开始的,所以英明的统治者想方设法不让权臣专政,励精图治。而昏庸的统治者却为了自己享乐,宠信权臣,致使大权旁落。
六卿要扩张自己的势力,就要笼络人心。他们采取亩制改革,废除井田制,取消奴隶式样的劳役剥削制度。这赢得了民心,也造成了奴隶制度的瓦解。可见,坏人未必都会做坏事,有时候他们的作为也会给老百姓带来一点好处,尽管他们的初心是为了笼络人心,扩充势力。
六卿赢得民心后,就开始大肆扩张。公元前497年,六卿之间的兼并战争爆发了,韩、赵、魏、智联盟对阵范、中行联盟。联合尽可能多的朋友,这是斗争的策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争取一切可能的联盟。联盟越大,取胜的可能性越大。韩、赵、魏、智这个联盟是聪明的,因为他们是四方势力,四对二,取胜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经过七八年的战争,四对二,终于取胜,范、中行被消灭。
随后,韩赵魏与智氏的矛盾爆发。这个矛盾源自一个没有仁德的人:智伯。当初,智宣子准备立智伯为继承人。族人智果是个聪明人,善于识人,他劝智宣子说:“立智伯不如立智宵好。因为智伯有五大优点,一大缺点。五大优点是:一,留有美髯,身材高大;二,擅长射箭,驾车有力;三,才艺超群,技能出众;四,巧言善辩,文辞优美;五,坚毅果敢,勇猛刚强。但是,他还有一个很大的缺点:没有仁德之心。如果他用这五种优点驾驭别人,而用不仁之心做恶事,谁能够拥戴他呢?如果立这样的人为继承人,智氏必然有灭门之灾。”
智宣子不听。听人劝,吃饱饭。可见,听人的建议和意见多么重要。但是,能否听得进去,还要看决策人本身有没有见识。见识来自学习和实践。这就是为什么很多领导人强调学习,不断进修和实践的原因。很明显,智宣子没这样的见识,他认为才能是第一位的,所谓仁德是无所谓的,是不重要的。他忽略了民心向背的问题,而民心向背和领导人的德行密不可分。
智果一看智宣子不听自己的建议,为了避灾难便向太史请求脱离智族姓氏,另立为辅氏。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看形势不对,早做打算。这步棋智果走对了,后来,智氏被灭族,唯有辅氏留存下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