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山争哥的新电影:囧妈。蛮不错的,在西瓜视频独播,值得一看。当然了,我要说的重点也是看完这部电影之后的一些拙见。
龙应台那部《目送》里的名句到今天依然保有十足的深意: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大概是从我上了初中以后吧,那时我便开始和父母起零星的冲突了。我印象中第一次应该是我要求转学的事情。那时我的学校制度颇为严格,而班主任又是严厉中的严厉。作为当初应试教育的代表,当老师的免不了提出很多很多无理要求。从我十二岁的时候就开始在反抗了。那时候父母告诉我说:上这所学校是你自己的选择,你既然做出了决定,就没有离开的权利了。那时候的我,很委屈。后来印象中最厉害的是2014年和我爸爸冷战了将近一个月,那时因为什么我也不记得了。我和爸爸都是那种自我意识很强的人,我们两人起了冲突基本是没办法调和的,因为没人让步。初三的时候正是不服气的年纪,聚众斗殴都是常有的事儿。最可怕的一次是被抓进了派出所,但就算是那次,我爸竟也没对我动手。我想,在他看来,我也有着我自己的想法和理由了,他所告知我的只是不要冲动地去做违法的事情,情理上的事情留给我自己去消化了。
后来就上了高中。我们是封闭式高中,和父母的时间变少了许多,因此冲突相应的也少了一些,但也免不了我在学校惹是生非。那时候讨厌目中无人的同学,讨厌敷衍教学的老师,讨厌虚伪的朋友,讨厌我所遇到的很多很多人和事。那时每个班级配备了一部老人机,学生可以自己登记给家里打电话。那时候我常常牺牲一次吃饭的时间段和我爸打一通电话,说一说学校的有趣的事情,抱怨抱怨我遇到的一些自私的人和不公平的事。在我十六七岁年纪的时候,我大部分的心事都会分享给我爸,而年少的气盛同样也还留着,基本都是撒给了我妈。我妈是一个比较唠叨的人,而且有时候也会脾气急一点。我常常会因为反复听到一些事情和道理而和我妈生很大的气,摔门而出。多少次我都想就这样离开家,买上去往外地的车票,独自生活。
高三的我陷入了一种奇怪的状态:我的日记篇幅逐渐增长,回忆的内容逐渐增多,失眠成了家常便饭,又常常在安静的时刻落入独自思考的低谷。可怕的是,我妈在我高三的时候也总是火急火燎。当父母的,总是盼望着孩子可以有出息。那时虽然也理解我妈的心情,但每当听到她在责怪我、催促我的时候,我总是免不了极大的气愤和失落。那时候我爸总是安慰我说:人这一辈子,追求的不是飞黄腾达和大富大贵。儿子,只要你这一生能开开心心的,就是成功的一生,我们当父母的,也就安心了。我能懂吗?当然可以。我理解,我理解我的父亲之所以对我这样说,是因为他曾经苦过累过,走过最艰难的日子,在自己奋斗了大半辈子之后,发现了人生平平淡淡才是真。我因为理解这一点,才会感受到了加倍的压力。我明白,家人对我的期望是建立在他们已经享受过锦衣玉食的生活的基础上的。而我,作为一个儿子,我所能做到的便是尽我超出自己的能力来达到我心中的那个比家人的宽慰要高出许多的预期。家人,尤其是父亲,对我的零压力其实就是最大的压力。
上了大学后和父母的冲突就比较琐碎了,无非是一些对我恋爱上的意见,或是对我人生未来规划上的建议。我常常向往自由,而我妈更希望她的儿子有一个稳定的工作或是参军。我爸大多时候对我的选择是不做干涉的,他觉得我已经长大了,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规划,该对自己的未来负责了。我觉得我没有让他失望,但对未来的一些想法我也总想着得到他的建议。小时候,我总是在反驳着父母的很多想法,总觉得自己一天天在长大,觉得可以在社会上立足了。但当我真正明白了社会,明白了世界,明白了自己之后,我作为儿女,竟发现父母的每一句话都是弥足珍贵的。
我们和父母的相处从我们踏入幼儿园的那一刻起就一直在减少。我们上学,上班,成家立业,陪伴父母的时间一年比一年短暂。我们的青春期大多留给了父母,和他们相处的时间里,我们总是在反抗,在反驳,少有的却是商量,是理解。我在上了大学之后和我爸彻底铺开了谈了一次,我们聊了很多,包括我对父母,对社会和对我自己的想法,我希望在他们眼中,我已经长大了,不需要他们再来替我做任何决定了。那时我们闹的还是很僵的,但我意料之外的是,我爸并没有和我记仇,而是真的这样做了。我一直以为我的父母是很固执很固执的,但那一次,我尝试着真的去和他们敞开心交流,并成功了。其实父母也是人,他们有时候说的一些在我们看来很难听或是在干涉自己的话,也是他们用自己岁月累积的经验所留给我们最宝贵的人生财富。
所谓父母和孩子一场,再不堪的岁月,都是充满了爱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