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554552/d4ec1779639193e9.jpg)
前两天和一个公众号号主聊天,年轻人,公众号的体量和我的差不多。
同行间聊天,最主要的目的是交换信息。比如,聊聊在公众号上投放广告的商家......
我们曾遇到同一个恶劣的商家,这个商家会恶意拖欠费用,还以广告效果不理想为由,要求少支付广告费。
总之,就是个老赖,虽然不会不支付广告费,但能拖多久拖多久,能少给就少给,坏得很。
但是,我和那位年轻号主的处理手法是不一样的。
那年轻号主,广告费被拖欠了3个月,最后打了八折才拿到手。
而我,10天后拿到全款。
其中有点周折,我简单讲。
一般广告商会在公众号发放前支付完广告费,这是行规。
以前没和那个广告商打过交道,就在发文的当天,他们商务找到我,说了一堆恭维的话,然后话锋一转,说税务今天来他们公司查账,冻结了所有支付,让我先发,第二天一定会支付给我。
因为自媒体圈子不大,大家挺讲诚信,所以也没想太多,就发了他们的广告。
好了,这下被套住了,他们以各种理由,不断推迟付款,还要求打折,态度也极其恶劣,毕竟主动权在他们手上了......
我也没太多纠缠,说,谈好的事,就按谈好的来,问他们最迟什么时候可以付款?
那个商务说10天内。
我说,好,就等你们10天......
10天到了,我又问,那商务说他们领导刚刚换了,要重新审批,可能还要10天。
想要快,也不是不可以,让我帮他们免费发条广告,他特殊申请一下,应该马上可以拿到款。
听到这些,我说:“不用这么麻烦了,那个钱我不要了,你们留着吧......
不过,我会写篇文章,把这件事写一写,还会点你们的名......”
随后,我把他的微信直接拉黑了,开始构思这事儿怎么写,难得的素材啊.....
不到20分钟,短信提醒,有款入帐,金额和那笔广告费一样.......
听完我的处理手法,那个年轻号主说:
“你有没想过,这样有可能搞崩,那钱真的就不会给你了.....”
我说:“当然想过,但是,我真的就没打算要了.....”
看着对方的眼神,我突然意识到了点什么。
那年轻人的主业就是公众号,而且按照我们这个体量,广告收入并不高,每个月就那么几条。
所以,每一条的收益对他都很重要,少一份收益,家里的开销,孩子的奶粉可能都会收到影响。
因此,哪怕服软,也不能放弃那笔广告费。
而我不同,前期有些积累,而且现在的收入也比较多元,少了这一点,还真没所谓。
因此,我敢硬来,大不了,那钱不要了。
反而,我的处理手法竟然有更好的效果。
良叔不是在暗示自己家境多优渥,而是想说,当你有了一些经济基础之后,就有了“放弃”的资本,做很多事就有了底气,这样反而在一些对持上能获得优势。
这也是《稀缺》一书中“管窥效应”的具体案例,你越缺某种东西,你就会过分在乎它,患得患失,缩手缩脚,反而会限制你,对这种东西更多的获得。
作家李敖,曾讲过一个历史典故。
宋朝时,司马光是重臣,刚进朝廷的人,要去拜他的码头。
他跟对方聊天的时,常问尴尬的问题:你家里有钱吗?你的开支够不够?你有没有欠人家的钱?诸如此类。
被问的人出来以后都很奇怪,说司马光这么了不起的国家大臣,怎么问我有没有钱这种小问题啊,怎么会问这种怪问题。
后来大家再打听,才知道是什么原因。
司马光的标准是:你这个人有没有钱,能不能维持生活,能不能不为五斗米折腰。
你有这个本领有这个钱以后,他才认为你有独立的人格。
随时可以丢掉乌纱帽,为了我的原则可以不做官。
为什么呢?因为我不会饿死,我有钱可以保护我的自由。
所以,有没有钱才可以决定一个人有没有独来独往的人格。
这就是司马光的一个标准。
当然,你可能会说,很多有钱的官,不照样贪吗?
这里面涉及“收入来源路径”和“系统沦陷”问题,需要长篇论证。
如果抛开这两个因素,司马光的标准是有一定道理的。
原因很简单,就像马斯洛那个著名的需求理论。
当你贫困之时,生存需求压迫之大,导致你只能做“加法”,不顾一切,只为满足最底层的生理需求。
只有当你富足之后,脱离了基本生存需求的依赖,你才会顾忌更高的需求层次。
比如:公平、被尊重、自我实现.......
当这些与低层次需求发生冲突时,你拥有放弃其中一方的权力。
这种权力,来自实力,也来自心境,
良叔起个名字,就叫“放弃权”吧。
澄清一点,“放弃权”不是放弃,而是拥有和利用这种权力。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