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统来说,并没有春秋战国。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定都洛邑,建立东周。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灭东周公,东周结束。
而春秋战国之说,则源于孔子著《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刘向编《战国策》(公元前490年-公元前221年)。
战国一说,时人已有之,如苏代言:“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 到刘向编《战国策》才开始将其作为特定的历史时期称号。然则春秋、战国之分却各说一词,除刘向将公元前490年定为战国开端外,主流观点以“春秋止而战国继”,将公元前475年定为战国开始。
不过,司马光却选择了一个不一样的年份,作为《资治通鉴》的开始:
周纪一 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在司马光看了,这一年是礼崩乐坏的年份,天子给了三晋名分,“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而理解司马光的划分,首先还得从“分封”说起。
按周制,周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再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在自己的封邑,拥有独立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因此在诸侯国内,诸侯为“公室”,封卿、大夫为“私家”。对于一国国君而言,公族是亲戚,卿、大夫是外臣。
赵简子的封地在晋阳,他派尹铎到晋阳打理,尹铎到任后,就遵照赵简子的指示,调整和减少农民负担,后来晋阳便成为赵氏可靠的根据地。不过,有时候亲戚会因为利益反目成仇,尤其是当涉及到君位之争的时候,晋献公就曾大批屠杀公族内的群公子,所以历史上有“晋无公族”之说,而随后晋国出现了只剩下韩氏、赵氏、范氏、魏氏、中行氏、智氏六家最大的卿大夫家族,就是所谓的“六卿”。再到后来,韩、赵、魏联手打败智氏,三分晋国。所以,晋国的灭亡,是“私家”的胜利。
从春秋到战国,我们看到的是五国变七雄,但司马光则看到了“礼”的废弛。“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 当年晋文公“请隧(墓道,代指以王室之礼行葬)于襄王,襄王不许 ” , 而烈王封韩赵魏,“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虽迂,但切中要害。
换个角度而言,这一年,上层统治阶级终于承认了上升渠道的合法打开,正如1980年召开的第一书记座谈会会议纪要中肯定了1978年小岗村的包产到户,分封制正式宣告了自己的失败,犹如潘多拉之盒被打开,诸子、游侠、武夫纷纷登场,血腥的战国撕开大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