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有大部分的误会、矛盾甚至冲突都是由于沟通的问题。说到沟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或者说法,很多人会认为自己的沟通能力和方法没有问题,我也是这样,我之前关于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观点就是:认真倾听,积极回应,设身处地。这12字“真言”其实放到很多场景都足以创建一个关系良好、气氛融洽的沟通,这也让我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够处理好和别人的关系,甚至得到别人的好感。但是,这并不一定能够创建一个有效的、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沟通。
而《非暴力沟通》给出了最直接、最有效的沟通方式——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1
观察。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作者在书中特意强调了“观察”和“评论”的区别,比如说“你很自私”这句话是评论,而引起这个评论的事实才是“观察”——晚饭你只点了你喜欢的菜,没有问我的意见。“观察”一定是最具体的实际现象,而不是主观评论的(即使你是按照这个现象发出自己的看法,或者你的评论是“对”的)。
“评论”很容易引起争吵,当对方不认为你的评论是对的,或者即使他在心里觉得你是对的,也想反驳,这是人之常情。一旦引起争吵,那沟通就会进入不可控制的场面,双方都会将注意力放在去说服别人和双方的情绪上,而不是解决问题。但如果你只是说出了自己的观察,情况就会完全不同,他也许会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并改正错误,也许会解释自己做出不好行为的原因(可能你看到的只是一部分)。总之,沟通双方一般不会发生争吵或者产生其他影响有效沟通的情绪。
2
感受。
作者将“感受”和“想法”区分开来,“感受”一定是具体描述自己的,例如“伤心”、“失落”、“快乐”等,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能让对方了解我们自己,并且,主动地说出自己的感受能够拉近沟通双方的距离,让对方能够感到诚意和信赖。还是用上面的例子:晚饭你只点了你喜欢的菜,没有问我的意见,我感到很伤心。那么对方不仅知道他具体的哪个行为不对,还知道这个行为对我们造成了什么影响——我很伤心,这样就能更进一步地推进有效沟通。
“想法”和上面的“评论”效果是差不多的,它都没有表达具体的东西。比如在做一道数学题时,有一道不会做,“想法”是“我数学真差劲,我就不应该学数学”,“感受”是“这道题没有做出来,我很失落”,这两种表达具有完全不同的效果——前者会让我们失去学数学的信心,而后者只是专注于一道题上。当然,这是自己和自己沟通上的例子,和别人沟通也是同样的道理。
3
需要和请求。
需要和请求一般是连在一起的,这也是沟通中最核心的部分。当我们观察到了一件事,对于这件事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接下来就是明确地说出自己的需要和请求。还是以吃饭为例:晚饭你只点了你喜欢的菜,没有考虑我的意见,我很伤心。我也有喜欢吃的菜,下次吃饭你能考虑下我的意见吗?这样一来,对方就完全弄清楚了我们的想法,知道该如何解决问题了,在双方都知道问题所在时,解决问题就变得容易了。
沟通之中常见的一个问题就是,双方都不说出自己具体的需要和请求,只是含糊其辞地表达,希望对方能够“意会”,但是这无疑使沟通变得困难,一旦对方觉得不耐烦或者“意会”错了,事情就会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这在情侣当中极为常见)。
但这当中有一个问题:中国人一般都是比较含蓄内敛的,我们很少会特别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果你在家里说“妈妈,你翻我的抽屉,我感到很伤心”,一定会很奇怪),也很少会直接地说出自己的需要和请求,这不太符合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从小受到的教育。但说话的方式可以不用这样,思维是最重要的,只要知道如何沟通,用我们自己习惯的表达方式也能进行有效地沟通(“妈妈,你翻我的抽屉,我有点儿不舒服,我也有自己的隐私,你下次能别看我抽屉吗?”这样说一点也不别扭,虽然你妈可能直接来一句“不行”。)
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这是“非暴力沟通”的核心要素。当然,沟通是一件很复杂多变、难以控制的事情,但在沟通时用自己的真心加上一些技巧,沟通就能变得更加简单有效。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