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而非是人也,理由如下

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而非是人也,理由如下

作者: Jerryxiaoxiao | 来源:发表于2022-10-31 09:46 被阅读0次

    这两天,一句古文流芳于世,让本就富有含义的孟子语句,变得更为熟知,也许更有意义了。应该每个学生都学过这句话的原创文章,孟子的《生于安乐,死于忧患》,而笔者也相信大部分人的记忆深处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一点从来就没有怀疑过,但现在突然有人,或者是所谓的权威教材说此非斯人,而为是人也,遂激起大众的广泛讨论,流量直逼4亿,这不知道是古文的意义深远,还是现在的卷中话题了。

    甚而有之,居然还诞生了一个所谓的心理学上的“曼德拉效应”,心理学上有一种“曼德拉效应”,用来描述人们的记忆与实际的记录不一致的现象,从传播角度看,个体的错误在传播中互相影响,最终便集合成了大众的谬误。

    谬误么,笔者不知道这个谬误的大众有多少,但这种效应真的有点扯,有点也许只是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的,退而求其次的所谓心理学上的,更有一点形而上学的意思,从古论今,一直是降大任于是人也,现在这么多人觉得是降斯人也,所以,这么多人都是错的,而造成这样的错误,谬误的原因,就是曼德拉效应,简直是视科学于无物,假天下与遐想。

    当然,笔者也没有什么权威的论据来证明是斯人,而非是是人,但就结合以下几点来说明下,到底是斯人还是是人吧。

    一、 就笔者所学时期的该篇文章,一定是斯人,无论是找出同学,还是当时的老师,只要记忆的,一定是斯人

    二、 如果当时所学的是是人,一定会在脑海中有所记忆,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对于降于是人的新奇,从而引起了那么多人的记忆混乱,或者说是自我否定,从而产生了这么多有的可能要引申到平行宇宙的理论才能解释的原因了

    三、 从古文的角度来看,斯人甚于是人,无论是文字的古典含义,还是语句的古文感觉,斯人使用广泛,并且也确实符合古文的节奏,读音,习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否也要改成是是陋室,惟吾德馨呢?又或是,斯世(此世,今世);斯人(此人);生于斯,长于斯,人之性,心有忧丧则悲,悲则哀,哀斯愤,愤斯怒,怒斯动,动则手足不静。你能在很多很多的古文中找到斯,找到其含义,出处,用法等等,相较于是,这个很显然是现代文的一个判断词,很少会出现在古文中,更不可能出现在久远的孟子时代哦。

    四、 斯人而非是人,但凡古人当时的许多文章,皆是有感而发,从而记之,书写之,而作为平舌音的斯,必然是不会与翘舌音的是而搞混的,两者也许意义可以通用,当然也是站在现代人的角度来看,但绝对不会是所谓的通假,所谓的混用。

    五、 其他,可以研究补充。

    诚然,就斯人与是人的讨论和研究,也自然逃不开内卷的嫌疑,就单独这2个字的使用没有多少意义,最关键的是作为该话题的提出者,人教版一致否定斯人的做法,这样的做法值得深究,值得反思,难道真的如该事件第一次报导的,我们的时空真的发生了变化么,真的是几十年前的蝴蝶效应,而导致拉集体记忆混乱的曼德拉效应么?

    哪怕退一万步而言,孟老爷子当时还正是用的是人,上述的人教版的官员的说法和做法,也是有失偏颇哦。

    科学不辨不明,不光光是辩的道理的真假对错,同样也需要辨别的是做事的科学求真的态度,而不是一棍子打死的全盘否定,尤其是对于教材这样的,关系到孩子学习,关系到真假树立的基础的学问。

    斯人如是,斯人已逝,作为我们现在的是(世)人,还是要更严谨一点,更科学一点,这样才能让已逝诗人,为其文章,为现在的我们,而感到欣慰和骄傲。

    写到此,不觉又想起很久之前的一句话,“斯是诗士石氏誓食十狮”之汉语之伟大,但无论如何,实事求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都是科学研究的根本,同样也是学科,教材等的根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而非是人也,理由如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pikt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