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

作者: 臆想的行路梦 | 来源:发表于2020-01-14 23:28 被阅读0次

        之前一直在忙,今天终于得空把罗胖推荐的《变量》看完了。

        当时就对这本书心动了,因为这里面有对现在农村教育的观察和现状剖析。自己作为一枚十八线小城市的教育工作者,突然也是蛮关心教育的多样性探究。

        断断续续续续看了几个月,也记不大得前面具体讲什么了,只是终于看到了念念不忘的教育问题,面对棘手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四川省大山深处的一所农村寄宿小学——范家小学引领了中国最先进的教育理念。

        范家小学地处偏僻,在学校会遇到一个问题:很难按照传统的各个学科配置专职老师。在农村,一个老师往往身兼数科,于是,他们必须想方设法设计综合性的课程。无意之中,他们的教学方法居然很像被各国效仿的芬兰项目式教学。教学资源有限,必须就地取材,所以农村学校就要引入乡村社区现有的资源。比如,范家小学组织学生去参加当地的文昌宫庙会,调查村子里的一口老井到底在哪儿,参观水电站,到山上采蘑菇和草药。这些乡土课程潜移默化地强化了学校和所在乡村社区之间的联系。

        现在学校特别重视留守儿童,我们这边一到开学就统计留守儿童的各种信息。开始不懂为什么要这么兴师动众,真心觉得老师就是太平洋的检查——管的宽。现在才意识到,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留守儿童一定会变成问题儿童。但是,我们的教育者忘了,像我们这一代人,父母都是双职工,真正陪伴孩子的时间也很少。当年自己放学后,都是脖子上挂着钥匙自己回家的,还总是忘记带钥匙的不堪经历。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带孩子的任务向来是交给哥哥姐姐,父母很少关心孩子的教育。英国的贵族阶级曾经流行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或是由管家和家庭教师照看,父母从不参与对孩子的教育。一样缺乏父母的陪伴,为什么我们会把留守儿童单独挑出来当成社会问题呢?

        著名心理学家朱迪斯·哈里斯在《教养的迷思》一书中提到,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最大的社会环境是由同龄人组成的社群,并不是父母。孩子是要和自己的同龄人一起长大的,他们更在意自己在同龄人中的社会地位。他们向同龄人学习得更多,对父母的建议只会有选择性地听取。

        老师之所以能够影响孩子的成长,不单单因为他们是老师,还因为他们是“孩子部落”的“酋长”,他们能影响“孩子部落”的行为规范和游戏规则。似乎,自己现在真能理解昔日孟母为孩子三处择邻了。就如非洲的一句谚语:培养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范家小学就是这样的村庄。虽然这里的孩子大多来自残破的家庭,但范家小学给了孩子们最需要的东西:一个平等、包容、自信、乐观的社群。甚至堪比,当下父母亲自带孩子时,时刻抱着手机教育孩子要“好好学习”。

        这种“小而美”的种子学校,重建了孩子们的社群,真正教育出阳光自信的孩子。

        如果一位从范家小学出来的学生,在高考毕业后顺利考上理想的大学,那是极好的。若是他最后没能如愿考进大学,就凭着范家小学培育出来阳光自信的种子,那也有很多的选择:健身教练、化妆师、网络写手、网络主播、民谣歌手、无人机飞手、电子竞技选手、果农、民宿老板、推销员、股票投资者……哪一个不比坐办公室精彩万分呢!

        无论他走上什么样的道路,都一定会收获一个充实、快乐的人生。

节选自《变量》插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新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pmfa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