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说到,宋国因为欺负弱小的邾国,不想被邾国搬来了郑国的救兵开始疯狂报复,郑,邾联军一路势如破竹,一直打到了宋国都城城下,被这阵势吓得要死的宋殇公赶紧派人去向自己的盟友鲁隐公求救。鲁隐公是个正人君子,自己的朋友打别人要拉上自己,自己可以拒绝,但是自己的朋友被人打了,而且要被打死了,无论如何是要拉一把的。可问题出就出在了宋殇公派出的那个二百五使者身上。
结果宋使一番词不达意的回话,让隐公感觉自己被欺骗,索性,你宋国就自己扛着吧。没想到宋国还真扛了下来。原因呐可能是可怜的宋殇公被围在都城里天天盼星星盼月亮,求爷爷告奶奶的等,结果也没等来鲁国的一个援兵。无奈之下只得下令死守,郑邾两国军队原本也就是想教训一下宋国,没想到这下被逼急了的宋国拿出了血拼到底的气势,两国迅速达成共识:得饶人处且饶人,反正现在仇也报了,气也出了,撤兵走人。
到了隐公六年,爱惹事的郑国人主动来要求两国和好,面对这种请求,隐公依然是不会拒绝的。当然了,隐公绝对是不仅仅满足于此的。这年夏天,鲁国在艾地和齐国结盟,并在热烈的气氛中共同回顾了两国先祖(周公旦和姜太公)曾经并肩作战的真挚战友情。两国也趁热打铁,正式建立和平的外交关系。
冬天来了万物凋零,住在洛邑的周王意外的断炊了『冬,京师来告饥』。周王也真是会用人,会选人。为什么这么说呢,没饭吃了为啥要找鲁国借粮而不找其他国家呢?这时谈血缘关系就有点扯淡了,根本原因就是因为隐公仁德,且自摄政以来一直注重和周围邻居搞好关系,在列国的口碑人缘不错,他出面,别人都乐意卖他个人情。于是乎,鲁隐公临危受命,负责为周王筹粮,都向谁要粮了呢:宋(鲁国盟友),卫(两国关系正常),齐(这一年刚结的盟),郑(这一年刚恢复友好关系)等。这下,周王的燃眉之急被顺利解决了。
到了七年,隐公做了三件大事,一是在中丘筑城,因为妨碍农时被孔子写的《春秋》给记了下来,然后接待了齐僖公派来聘问的使臣,以巩固两国的关系。
最后,是隐公下令攻打邾国。『公伐邾,为宋讨也』很意外是不是,隐公终于“破处”了。但是我觉得,这次对邾国的军事行动,不过是做给宋国看的,意思意思,点到为止就行。因为宋国当初之所以会挨打,是因为他抢人家邾国的地盘,以隐公之明,这一点心里还是有数的。但宋国毕竟是自己的盟友,盟友挨打自己不表示表示也确实说不过去,所以嘛,就当是秋后算账,邾兄弟,你吃点亏,也别记仇,就当配合哥一下哈。
八年,郑庄公请求不再祭祀泰山,转而祭祀周公,并希望郑鲁两国交换一下土地,隐公应允。八月,隐公的睦邻友好和平外交战略再次取得进展:鲁,莒两国在纪公帛的斡旋下在浮来结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冬天,齐僖公派人来说,在他的撮合下,宋,卫,郑三国已经抛弃恩怨,化干戈为玉帛,从此握手言和了。隐公听后对僖公此举表示了高度赞赏。
九年夏季,因为在郎地筑城妨碍了农时,又被《春秋》记载。宋殇公在这一年无故不去朝见周王,刚刚与其和好的郑庄公便讨伐宋国,而这时的宋国因为三年前被郑国打的鼻青脸肿狼狈不堪,而鲁国见死不救袖手旁观之故不再将这次事件向鲁国通报,以此来表达心中的不满,见宋殇公心里如此没点逼数,隐公也是怒火中烧:你宋国爱怎样就怎样吧,你不和我耍脾气?大爷我还不伺候了!于是就断绝了和宋国的外交关系。不仅如此,在这年冬季,鲁,齐两国元首在防地会盟,共同商讨策划对宋国的进攻事宜。
十年春,正月,鲁隐公又在中丘会见齐僖公,郑庄公,再次商讨旨在惩治宋殇公没有自知之明,且无故不去朝拜周王的军事作战计划。二月二十五日,三国在邓地结盟,并共同决定出兵日期。夏季五月份,鲁国大臣羽父和齐僖公,郑庄公会合,进攻宋国的作战正式打响。六月初七,三国联军在菅地打败宋军,郑军班师回国。而此战,蔡国,卫国,郕国没有听从周王命令协助进攻宋国。反而在秋季,七月初七,郑国军队已经进入本国国土,并在国内驻扎休整的时候,遭到了以宋,卫两国打头阵的突然袭击,蔡国军队殿后,顺便袭击了郑国的戴地。此举激怒了郑庄公,所以在八月初八,郑庄公率军包围戴地,次日,攻下戴地,俘获了宋,卫,蔡三国军队。九月,郑庄公率军进攻宋国,冬季,齐国联合郑国进攻郕国,以惩戒它违背周王命令。
十一年夏,因为许国不向周王纳贡,隐公和郑庄公在郲地会盟,策划攻打许国。秋季,七月,隐公联合齐,郑两国正式发动对许国的战争,七月初三,占领许国,许国国君庄公外逃卫国。之后,齐僖公把许国国土让给隐公,隐公婉拒,『齐侯以许让公。公曰:“君谓许不共,故从君讨之。许既伏其罪矣,虽君有命,寡人弗敢与闻”』又给郑庄公,庄公笑纳。
这年冬天的十月份,鲁国大夫羽父为得到宰相之位,提出帮隐公除掉惠公的太子,也就是隐公的弟弟,后来的鲁桓公而不成后,未防止阴谋败露,就恶人先告状,跑到太子那里诬陷隐公,进而请求杀掉隐公永绝后患,太子,答应了这一请求。而他的应允,将把一心为他着想,为鲁国着想的一代贤君明主送上死路。
得到太子的允许之后,羽父便立即行动,十月十五日,羽父指使刺客在隐公寄居处杀掉了隐公,一代圣主就此陨落。隐公死后,并没有按照国君的丧葬规格下葬。
仁德为民,为社稷的隐公死了,死的冤屈。他一心想要培养成才的弟弟,最后成了将他送上绝路的黑手,这他恐怕也永远想不到。隐公本可不死,在羽父向他和盘托出那罪恶且大逆不道的计划时,隐公就应该立刻把他抓起来并绳之以法,可隐公为什么没有这么做,反而还在对着那个蛇蝎心肠的人憧憬着未来还政于弟,自己安享晚年的生活呢?也许,是因为他的那颗仁德之心吧。隐公,成也仁德,败也仁德,对人心险恶的防备不足。最终将他送上绝路,可悲,可叹呐。
但是无论如何,在隐公代为统治鲁国的这十一年里,他的功绩不容抹杀。他的睦邻友好,和平外交的治国方略也值得后人借鉴。在这十一年里,隐公为他的国家,为他的子民争取到了十余年的和平安定的环境,让他们能够安心的从事农业生产和商业贸易,国家,社会和人民的财富能够得以积累。
他一直在努力避免卷入国际争端和军事冲突,虽然,在他执政末年也发动或参与了几场对外战争,但这些都是师出有名,有着正当出兵理由的战争(攻打邾国的那场战争这么说来多少有些牵强),且战争都发生在国外,事后战火也并未烧到鲁国国内。这从侧面也体现了隐公自身的性格:仁德,宽厚,理性,中庸,正直,强硬。
只是他最后没有得到善终,都说性格决定命运,正因如此,才谱写了一代贤君的命运悲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