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儿

作者: 苗苗述文学 | 来源:发表于2018-02-17 16:06 被阅读40次

    新春佳节,班群里比平日活跃许多。有同学晒三亚海滩照,有同学晒漠河雪景。也有人吐槽,年味越来越淡,没什么意思。多数人看似一家子围在一起看春晚,实则真正看进去的又有几人?各自手拿一部手机,时不时瞄两眼,不是看朋友圈有啥动态,就是瞧哪个群又在发红包,要不和一帮微友互发新春祝福。总之很多人基本都有相同的感觉。年味和家人间的亲密感不觉中日渐淡薄。

    小时候,尽管没有如今交通发达,信息快捷,生活优越,但是出门在外的男人,无论这一年在外面如何艰辛,都会在腊月二十后陆陆续续从外面回来,才不管什么有钱没钱,反正要回家过年。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宵,大年初一去拜年。” 这首民谣被一代又一代的孩童撒落在村街小巷里。

    即便父亲没有在腊月二十三赶回来,母亲也会独自按着童谣里的词一一照做。也许有人会嗤之以鼻,这分明就是迷信,都什么年代了,还信这个?不瞒你说,我曾经也一度这样认为,有时还会指责母亲几句,给她讲科学道理。但是母亲不为所动,照做不误。随着岁月流逝,如今我终于明白,原来迷信的背后深藏着母亲的信仰,“那些食物和仪式,只要照吃照做了,一家人就能平平安安”的信仰。

    有人说,“节日的氛围,需要有人用力支撑。”的确如此,记得有一年,临近年关,下了一场薄雪,奶奶上厕所时不慎摔了一跤,扭伤脚踝,小腿又红又肿,动惮不得。父亲所在工地年前赶活,请不准假,照顾奶奶一日三餐,起居饮食的事全落在母亲肩上。母亲比平日更忙碌,但她没有半句怨言。捏花馍,蒸豆包,炸豆腐,炸油糕是细活,需要相对明亮的光线,母亲安排白天干,像洗衣服,纳鞋底,压粉条,做豆腐微弱的煤油灯就可以。

    有了母亲的付出,过年期间我家跟往年没什么两样,每天做什么都是有讲究的。等父亲年三十赶回来,家里安排一切妥当。

    热腾腾,可口的饭菜端上桌,到处飘荡着浓浓年味。年味是什么?酸甜苦辣咸。不不不,年味因人而异。让我不由得想起知乎上的一个问答:“今天就是年二九了,为什么我一点年味也没感受到?”

    不知哪个高票如此回答:

    什么没年味,明明是你不再是过年的主角儿,一个年龄有一个年龄的年味儿。之于孩子,就是鞭炮糖果压岁钱;之于老人,就是子孙满堂团圆饭;之于你我,便是做尽量多的家务,让老人能休息,让孩子能开心。到了付出的年龄,却一边闷头玩手机,一边叹息已经不属于你的东西没有了……

    看来年味儿是啥味,完全取决于自个感受,当你开始用心去感受和家人共处的意义,而不是低头玩手机,年味儿其实就已经开始浓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年味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pnm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