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票房大热《美队3》《北西2》这几天来几乎是刷爆了我们的社交媒体,但是有多少人因此而错过了这部大师之作……当然本文并不是想说美队和北西的不好,相反我恰恰是这两部影片的死忠,只是我深深觉得大师绝唱不应该这么寒酸。
对于唢呐的记忆由来已久了,起初说不上喜欢只是觉得好玩。慢慢的知道的东西多了,也就由好奇变成了尊重。小时候每逢老人去世出丧前的仪式上于大人们而言,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孝子贤孙们的“表现”(说白了就是哭的够不够真诚够不够有感染力因为在庄稼人看来,这代表着死者最后的荣耀以及判断儿女是否孝顺的很重要的因素。当然,如果生前对老人不孝,这个时候哭的越惨只会越引起大家的耻笑)而于我们这些小孩子来说,必然就是唢呐了,因为在这个时候唢呐匠会尽己所能,像武术一样耍出十八般技艺。我就曾经有幸见过有人同时吹两把唢呐,然后给唢呐的杆上加了一条长凳,凳子上又摞上砖头,有多重早已记不清了只清晰的记得那首曲子时而紧时而平,时而短促时而悠长,真与那白居易笔下的“大珠小珠落玉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一曲下来,掌声雷动,就连当时什么也不懂的我也不由自主的觉得真好……后来也曾见过有人用鼻孔和嘴巴合奏,依旧生动。不过,这些年的确很少见了……对于很多唢呐匠而言,吹唢呐反而成了副业,只是在年关无事可做的时候用来赚点儿外快的一门手艺,跟艺术无关了。
扯远了说回电影本身,先说几个与电影有关的几个背景故事:1,这部电影的导演叫吴天明,可能很多人对于这个名字并没有什么概念,说实话我也一样,但是在中国电影狂飙突进的八九十年代,是他一手提拔起了最辉煌的“第五代”导演。张艺谋,陈凯歌,姜文,徐克……这一个一个大师级的导演都是他费劲心血培养出来的。当然,他本人在中国电影界也是一位殿堂级的人物,而这部电影是这位大师的绝唱,在电影剪辑完成后不久,这位导演就因病去世了,享年75岁。2,这部电影其实在2014年2月就剪辑完成了,但是直到2016年5月才在国内影院上映,为什么呢?一来剧组没有足够的资金去进行前期的宣传二来在这样一个爆米花的时代这种题材的电影几乎没有公司敢去承接,票房注定会很惨。但就像电影中,明知道唢呐已经不被大部分人所接受了可还是坚持泣血表演的焦三爷一样,吴天明导演也是在明知不讨好的情况下还是毅然坚持拍完这样一部作品,无他,这就是艺术家对于艺术与卓越的追求。
电影讲了两代唢呐艺人的故事, 在无双镇,唢呐不仅仅是一项乐器;更是婚丧嫁娶红白喜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般人只受得起二台;有钱的能请得起四台;排场再大的就是八台;往上到顶的就是「百鸟朝凤」。到这水平就已经不是钱的问题了,必须是德高望重者才有资格受得起。而这吹唢呐的人,也必须是技艺和人品都顶尖的才可以。焦三爷是镇上唯一一个能吹《百鸟朝凤》的人。现在他老了。需要找一个能够接他衣钵的人。他收了俩学徒,一个资质聪慧,一个踏实肯干。但是根据统,《百鸟朝凤》一代只能传一个人。焦三爷原本以为自己退休后,可以安度晚年,让徒弟们将唢呐继续发扬光大。谁知出师没几年,整个社会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备受尊敬的唢呐班子,开始被冷落、敷衍。人们婚丧嫁娶不再找唢呐匠人;而是请来排场更大的洋乐队。管弦交响乐队可以轰轰闹好几天。穿着豹纹短裙和丝袜的女郎在前台唱着流行歌,把台下的客人都迷的一愣一愣的。用焦三爷的话说:我以前吹唢呐那都是坐太师椅,下面乌压压跪成一片的而现在的唢呐班子却穿着旧破衫子,整个就像个穷要饭的……唢呐,代表着规矩;代表着传统。在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洪流之中,无奈成为了牺牲品。
整部电影让人觉得最为难得的是,它反映现实,它对于当今这样一个爆米花的时代有它自己的看法但它从不试图去否定现实,从不试图去讽刺现实,因为拿传统跟现代去硬着头皮比较这种事情本来就没有多大意义。但是美好事物的消逝总归让人难以接受
与诸多电影人在上映之前就预见到的一样,这部电影的口碑极好,但是票房极惨,当然也有一部分原因是他跟美队3,北西2等诸多票房大热撞在一起有一定关系,但是相比于它差点没法跟观众见面,靠着一众电影人“抬着”才进入影院的境地比起来,这已经是对已故的导演最大的安慰了。至少,它还是得到了相当一部分观众的认可。
好的艺术从来不是哗众取宠,也从来不是怨天尤人,就像这部电影的态度一样,做好自己,尽可能的去影响一部分人,但从不会强求些什么。
唢呐一响,百鸟为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