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部分的内容比较长,我分两部分来进行阅读。今天阅读的是原文15页到23页。主要讲述的是西周的几位重点君主。我主要分成四个部分来讲解。
一、开国前君
周朝的始祖叫后稷,名弃。名弃是因为他生下来被母亲多次遗弃,母亲以为神奇,于是才收养他。弃喜欢农业,“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后面又重点提示公刘、古公亶父、王季、文王等。他们的共同特征是为后代积累了德行,使周一步一步的逐渐强大,在诸侯中的威望一步一步地提升。在这里作者想表达的一个观点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二、早期君王
以前我读历史的时候总有一个疑问,就是为什么要用封建的形式分封诸侯?这样权利就不集中了。今天仔细阅读了才知道是因为他们打天下的时候是联合许多诸侯一起攻打的纣王,当然在分享胜利果实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各个诸侯王。因为光凭周武王自己的力量是打不败纣王的,必须走统一战线,联合800诸侯一起攻打。
早期君主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深知得天下不容易。所以都能够严格的约束自己。重视品德的修养,励精图治,任用人才,重视各种政策的合理性,平衡好各方面关系。
三、中期君王
中期君王中主要讲了穆王。王在位55年。穆王重视刑法和军事,当时祭公谋父谏他,“先王耀德不观兵”。他没有听从,可能是当时的社会矛盾已经比较激化,只有通过武力和刑法来进行解决。从这一点看,周穆王反而是很有改革意识的君主。
四、后期君王
后期君王主要写了厉王,宣王和幽王三人的败国行为,怎么样一步步让西周走向灭亡。
厉王两点恶行,一是好利,任用同样好专利的荣公。二是他暴虐侈傲,不听谏言,严刑弭谤,最后老百姓受不了,乃相与反叛,最后只好出奔。
宣王是厉王的儿子,前十多年,他学习文王、武王、成王、康王,修明政事,诸侯又都尊奉周王室。后来渐渐松懈,不遵籍礼,就是不到千亩去带头耕种亲耕以示重农的籍田,虢文公劝谏他也不听,说明他渐渐不能以身作则做事了,有些骄傲自满了,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一个人骄傲了,就是失去人心的时候了。
幽王是宣王的儿子。他的败政很多,其中烽火戏诸侯,废长立幼,任用佞臣虢石父,最后被前国丈申侯联合诸侯所杀,申侯和诸侯们一起立前太子申侯的外孙宜臼为王,就是周平王,周平王东迁东都洛邑,是东周的第一代君王,所以幽王就成了西周的末代之君。
司马迁通过重点描写几位君王,运用详略得当的手法,从这些君主之中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君王有德才能凝聚人心,任用贤才,善于纳谏,而君王失德则失去人心,政策失误,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就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