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这是唐代诗人徐凝对扬州的描述,可见当时扬州的繁盛。于春秋末年建城,距今已有2500多年,但扬州的快速发展却是在隋唐时期。公元605年,隋炀帝开通的贯通中国南北的大运河,扬州因地处长江与大运会的交汇处,因而兴盛。大运河成为中国东南地区与中原地区物产、文化、经济、政治紧密联系的纽带,而这个纽带的关节点便是扬州。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大运河的开凿加速了隋朝的灭亡,隋炀帝命丧扬州,唐代隋而起。“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尽管开凿大运河给隋炀帝带来了生前身后的诸多非议,但扬州却是运河开通后最大的受益者。
唐代扬州因其南北交通的枢纽地位,迅速发展成为全国的大都会,素有“扬一益二”之说。安史之乱后,北人大批南下,扬州人口急剧增加。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也随之传入扬州,手工业迅速发展,市场繁荣,很多外地甚至外国商品源源而来,经济活动持续发展。由于人口增加和工商业活动的集中,市民及工商业者很多都“侵衢(街)造宅”,致使扬州沿官河两岸出现了“十里长街市井连”的繁华商业街,夜市也随之兴盛。南北文化进一步融合,在饮食文化方面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至今耳熟能详的“扬州炒饭”的形成和发展。其实,关于扬州饮食的诸多话题,最终都会联系到运河上来。每到夜晚来临,扬州城的运河两岸灯火通明,歌肆酒榭热闹非凡,南来北往的商旅在这里集聚休闲。
到了清代,扬州依然在全国城市中占有独特的地位,“扬州大利首推盐,女惰男奢两弊兼。”“犹恐千金挥不尽,又抬飞轿学盐商。”这是清代竹枝词中对扬州的描写。得益于大运河带来的交通优势和全国经济重心的影响,扬州经济快速发展,同时,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的繁荣,据统计,有清代一代扬州府共出348名进士(为各府进士平均数的3倍左右),其中一甲进士11名。道光中叶,京城流传“苏州出状元,扬州出尚书”之美誉。
人口的集聚,经济的繁荣也带动了扬州休闲娱乐生活的发展,著名的“三把刀”此时闻名天下,具体指的是厨师、理发师和剃脚匠。如薙(同剃)头铺,扬州城内约计有“三数百家”,“求条签去修个脚,嗅袋烟来剃个头。等戏开台先排凳,看汪班内老名优。”这些流传在民间顺口溜极其形象地刻画了清代扬州百姓的休闲生活。
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由于现代交通业的发展,大运河航运业渐趋衰落,扬州也失去了往日的热闹。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扬州的城市地位日渐上升,特别是其蕴含的传统文化日益收到重视,2006年,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其牵头城市便是扬州。经过八年的努力,终于在2014年申遗成功,相信随着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扬州的明天会更加绚丽多彩。
带着对扬州历史文化的追寻和憧憬,于清明时节,我第一次走进了这座神秘而充满魅力的城市,来到了瘦西湖边。“瘦西湖”这个名字真是让人欢喜,我不是一个追求时尚的人,恰恰相反倒是有些怀旧情结,也许是年龄渐长的因素,但瘦西湖的这个“瘦”字确实起的太妙了,如一位古代的清丽可人的窈窕淑女飘然而至,轻盈婉转,秀外慧中,充满了灵动,这便是我对瘦西湖的第一印象了。“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这是古人给出的解释。
初到扬州便遇到了小雨,空气潮湿温润,被一层薄薄的轻雾笼罩着,更加装点了扬州这座千年古城的古朴与典雅,很自然的让人对李白老先生笔下的“烟花三月下扬州”有了身临其境的体验,原来这种美在千年前已被他老人家一览无余了,慧眼识珠大概就是如此吧。二十四桥今犹在,游人如织穿梭于其间,只是不见了当年那个吹箫的玉人。站在桥上,放眼望去,瘦西湖上烟波浩渺,细雨中画舫摇曳,远处的五亭桥如同一朵盛开的莲花绽放在湖中,白塔挺拔肃穆。湖岸边长堤垂柳,海棠花开,行走于其间,感觉时光倒流回唐朝,轻轻叩问那个从黄鹤楼远道而来的孟浩然是否已船停岸边?
南街书屋是扬州著名的古文化街,早餐时间我们在这里看了一场唤做“千秋粉黛”的传统艺术演出,说实话,在这之前传统戏剧并未引起我多大的热情,可是就在这一刻,在这音乐响起一刻,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冲击了我的眼帘,我着实痴迷于这人间仙乐了,“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不错的,就是这种感觉。一曲曲扬州小调婉转悠扬,细腻柔美,为我们栩栩如生的描画了一个似曾相似的故园……对的,这里就是你的梦里水乡,古韵飘香的扬州!!
感谢扬州,感谢这些年轻的艺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是你们让我痴迷于这里的一切:峰回路转的一条条小巷,不绝于耳的一首首小曲,还有那软玉温香的扬州美女……。
扬州,你已令我沉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