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今日头条简友广场原创文字集
哲思丨西方哲学家是如何战胜死亡的?

哲思丨西方哲学家是如何战胜死亡的?

作者: LShujie | 来源:发表于2019-08-09 11:38 被阅读5次

文/北落南风

牧师——为死者悼念之人

死亡,是一个和人类同龄的古老命题;“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人类对自身存在的永恒叩问。

生存与死亡,是人类无法回避的两大现象,它们对个体的人而言意义极其重大,但却又极其晦涩而难以捉摸。

每个人的一生,也都难逃对这两者的恐惧。

对生存的恐惧,促使人向前学习,而对死亡的恐惧,推动人向后谋划。

其实,如何看待生、如何看待死,正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探讨这个问题前,我们不妨先从西方哲学家对死亡的看法开始讲起。

西方哲学家们对死亡的看法总体可以归为五种态度:

超越死亡、忽略死亡、赋予死亡意义、挑战死亡和包容死亡。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超越死亡,指的是将人一分为二的哲学认知,人的一部分会死,另一部分却永存,从而解决人面临的死亡与永恒的矛盾。

这种哲学认知肯定的人的不朽,死亡之于此当然也就不是什么难以面对的问题了。

柏拉图哲学就是超越死亡的典型。

柏拉图在论辩中将人的灵魂视为超于躯壳之外的存在,灵魂的生灭与肉体的生灭被割裂,肉体的死亡不过是促使灵魂的脱离,让它去寻找下一具躯壳。

他甚至认为,“身体是一种障碍”,而哲学家追求真知的重要途径便是“练习置身于死的状态”从而让灵魂能够无碍地感知事物,获得真实的认知。

有趣的是,柏拉图年轻时对灵魂不死的论断接近于不可知论,后期却颇为详细地论证了灵魂不死的观点——或许这正是因为他到了不得不面临死亡的时候吧。

你相信,灵魂的存在吗?

忽略死亡,指的是认为死亡与人本身已然毫无关系的哲学认知。

坚持这种观点的哲学家认为,死亡的答案在人生之外,死亡之于活生生的人而言是不可知的、因此也是毫无关心的必要的,因此它需要、也应该被忽略。

伊壁鸠鲁正是通过论证死亡与人无关来忽略死亡的,由此他忽略了对死亡的恐惧。维特根斯坦则更为彻底,直接否认了死亡与人生的关联。

赋予死亡意义,指的是这样一种哲学认知,它认为死亡之于人有积极的意义,而面对这积极的意义也就替代了面对死亡,从而消解了人对死亡的恐惧。

赛涅卡便认为,死亡能给人的心灵带来永久的和平与宁静,而心灵能在这份永恒中追寻到真正的意义。

尼采的居所

挑战死亡,指的是勇敢、狂热、乐观而积极地面对生存的哲学认知,而对人生的恐惧在这种狂热中消耗了自身。

从某种意义上,这是对死亡的宣战。

尼采向世人展示的,便正是这样一种臻于完成的死亡。

包容死亡,指的是热爱生命同时认可死亡的哲学认知,这种认知将死亡视为人自然的一部分、世界的一部分,认为死亡不过是人生的一种平实的经历罢了。

唯物主义者斯宾诺莎选择的正是包容死亡,他论述道:

“凡是一个可以真正认作智人的人,他的灵魂是不受激动的,而且依某种永恒的必然性能自知其身……他决不会停止存在,而且永远享受着真正的灵魂的满足。”

他建构的道德形而上学境界,使人内心平静,也就无惧生死。

正因生与死对于人无法割舍与抛却,而生与死对于人的意义又极其重大,人们难免对它们抱有恐惧,基于这份恐惧,有人选择直面、有人选择逃避、有人选择抗争,更有甚者,选择生命的超越。

战士——站立于死亡之上的人

海德格尔曾论述道,死亡是“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而又无可逾越的、确知但却不确定的可能性”。

而想要客观地讨论死亡,人所首先要做的便是抛却对死亡的恐惧,保留恐惧将不可避免地将死亡妖魔化、恐怖化。

死亡,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对于人来说,意味着思维的停顿,体温的冷却;对于动物来说,意味着进食、繁殖等本能使命的终结;对于一个文明来说,则意味着文化的溃散。

单单讨论人的死亡是明确的,但死亡的同义——终结、消亡,却并不限以人为使用对象。

因此,广义地,死亡可以理解为“可能性的消亡”。

比如说,假设有一个人身患绝症,而你是一名医生,此时统计学告诉我们这种绝症的致死率高达99.99%,你能否坦然告诉他“你在统计学意义上已经死亡”了呢?

显然不能,也没有哪个医生能。

尽管统计学上的他已然必死无疑,但对于他来说,这并不是99.99%和0.01%的问题,而是生与死的问题,是唯二的两种可能性的问题。

现代文明的本质正是对每一个人的可能性的尊重,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尊重他接受治疗的权利,而非建议他“不要浪费社会的资源来寻求虚无缥缈的希望”。

这也是现代文明尊重每一个个体选择的权利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现代文明将脑死亡作为人死去的判断。

于是,生的意义便是“可能性的发生”,我们的一生,都走在将可能性化为现实的路上。

追索者

没有什么好高尚的,我们每个人都在庸俗地追求着爱与被爱的可能性,都在庸俗地追求着成功、荣誉、伟大的可能性,也都在追求着快乐、愉悦感的可能性。

承认我们在荷尔蒙的刺激下不断地追求生活的一切可能性,换而言之,承认我们的庸俗,是认清我们人类自己,从而把握住我们所最想实现的可能性的基础,也是“有意义地活着”的基础。

这也正是生存的意义——把握住独属于自己的可能性。

唯有有意识地去壮大和实现自身的可能性,并由此角逐更大的可能性,人才可以不断战胜死亡过程的自然发生,扩展人生的长度,以及宽度,从而享受自己的人生。

相关文章

  • 哲思丨西方哲学家是如何战胜死亡的?

    文/北落南风 一 死亡,是一个和人类同龄的古老命题;“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人类对自身存在的永恒叩问。 生存与死...

  • 哈佛哲学教授眼中的中国哲学:管子与神性之道!

    西方哲学家是如何看待中国哲学的呢?西方人又是如何解释和理解中国哲学的呢?用西方人的思维去认识中国的文化和文明,是否...

  • 打开心灵看世界:哈佛哲学教授眼中的中国哲学家!

    西方哲学家是如何看待中国哲学的呢?西方人又是如何解释和理解中国哲学的呢?用西方人的思维去认识中国的文化和文明,是否...

  • 关于衰老和死亡,你是如何看待的?

    我们能战胜死亡吗?答案是不能。 地球上存在过的1060亿人类,都没能战胜死亡。既然死亡是无法战胜的,我们就有必要去...

  • 尼采

    《咏德国著名哲学家 西方现代哲学开创者——尼采》沈子刚 哲学家尼采,精神病死亡。 语言优美悖,思想虚无狂。 上帝阎...

  • 让西方哲学发生历史转向的三个牛人,个个思想深远,影响广博!

    西方哲学史乃是不同历史时期的西方哲学家连续性思考并共同关注的哲学问题的结果。不管哲学家们对哲学问题的理解如何引申出...

  • 战胜死亡

    战胜死亡 在萤火虫的世界中没有一个萤人能活过冬天是萤火家族的古训于是,死亡便成了习惯周而复始的循环着仿佛出生是为了...

  • 战胜死亡

    今天又听到一个死亡的消息,甘肃一个越野赛遭遇气温急剧下降,二十一名越野高手被冻死。这种突如其来的死亡是最不能被人接...

  • 「哲思&人物征文」论加缪的荒谬与自杀

    这次简书专栏征文的主题之一是关于哲学家是如何看待死亡。哲学家阿贝尔·加缪在这方面就有一些相关的著作,我之前也写过这...

  • 【明宝】取暖

    没有什么能战胜死亡,大家都明白的。 面对无数死亡又如何,终有一天会尘归尘土归土,必然走向死亡。秦明这样认为。 世界...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哲思丨西方哲学家是如何战胜死亡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qbcj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