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系里,你感觉内心平衡吗?
文/涵香
在系统的平衡法则里,汤兰导师举了一个这样的例子。
一个女人的弟弟去世了,她在娘家,是混得不错的一个,所以,她帮弟弟买了墓地。
下葬那天,风水先生叮嘱她的侄子,“孩子,等你有能力了,有了这笔钱,一定记得还给你姑姑,这是福报。”
学心理学的姑姑马上表示,“我认同!我现在就是替你付了这笔钱,希望你有能力了,你能还给我,这是你该付出的。”
从理解层次的角度来说,“我给你钱”,这只是环境层面的问题,可对于收到钱的人来说,却上升到了身份的层次,他在身份上无形之中比别人低了一等。
这就是系统里的平衡法则:当我们付出时,我们就会有清白感,优越感,觉得拥有某种权利;收取时,我们就会有亏欠感,罪恶感,感到负有义务。权利与义务也就是犯错感和清白感的第二种动力:当双方的付出与收取相等时,一份关系里的两个人都会感到平静。
这就是在饭店里吃饭时,有些人抢着买单的原因:他只想别人欠他的,他不想欠别人的,这就是“吃亏是福”的深层心理原因。
当我们接受别人的付出时,会感到清白感和独立性减少了,觉得对对方有所亏欠,这份感觉使我们不舒服,有压力,所以,接受别人的付出,能产生犯错感的产生。而当我们的偿还比接受的更多一点时,心中便产生一份清白感,更会产生对对方有了一份权力的良好感觉。
在这里,会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第一种,“禁欲”主义:谁跟谁也不打交道,关起门来过日子。这类人常会觉得高人一等,与众不同。由于只是浅浅地参与生命,他们能得到的生命意义上的感受很少,所以,他们相对地感到空虚与不足。
第二种,“大哥情结”,愿意帮助别人,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不求人。像电视剧《渴望》里的慧芳。事实上,这样的帮助恰恰是跟关系做对。
这种否定自己的需求以保持清白或优越的态度,在关系里是有伤害性的。这类人拒绝生命的丰富,否定同伴的平等资格,其他人很快就不想向他们索取任何东西,因为跟他们在一起时感到亏欠又无法做到平衡,所以终会远离他们。
因此,长期扮演帮助者的人是孤独寂寞的,最后甚至尖酸刻薄。
第三种人,尽情参与,充份地交换,互帮互助,这是最美好的模式,就是当我们既完全给予、又完全接受时的满足感。这样的充分交换保证人与人之间能达到最好的关系,大量的付出和收取所带来的是丰富和幸福的感觉,在亲密的感情关系中便是凭这样的做法而增加爱。
亲爱的,在你的关系里,你做到平衡了吗?
这个平衡,跟我们的内在信念系统有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