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近几年的流行词,“原生家庭”绝对可以上热搜榜。
“这届高考状元学习好、兴趣多、人还很厉害”
“看看人家原生家庭多好啊!”
“XX的英文不要太低级哦~”
“没办法,虽然后天很努力也很赚钱,但是原生家庭的影响去除不了啊。”
……
似乎一夜之间,大家都愿意用“原生家庭”来归因自己和别人的行为。
别人的成功大多是来自良好的原生家庭,
自己的挫折都怪原生家庭的制约。
甚至越来越多的80、90后父母开始焦虑,
“我的原生家庭已经如此‘糟糕’了,该如何给我的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原生家庭呢?”
这些问题,这本书会给你答案。
《为何家会伤人》(升级版)是北大临床心理学硕士、从事心理咨询工作近10年的深资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老师多年咨询经验的累积之作,是对2007年本书第一版的再次修订升级。
武志红老师用最温暖、有力的文字贴近我们的生活,本书被称为“极具思想性的家庭关系指导书,和谐家庭的‘圣经’”。
这是一本适合中国人看的深度解读家庭关系的著作,书中明确提出,
“健康家庭的第一定律:夫妻关系,才是家中的NO.1。”
这似乎是一句鸡汤,但真正做到的家庭太少了。
自古以来,我国讲究的传统观念是父父子子,一个姓氏拜一个祠堂,组成一个家族。
而夫妻呢?
不过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无奈,是至亲至疏夫妻的相敬如宾。
在家庭中,传宗接代的亲子关系远大于夫妻关系,
是造成现代家庭存在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原因。
当亲子关系(包括公婆与丈夫、丈夫与孩子、妻子与孩子)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
容易出现两个典型问题:
糟糕的婆媳关系和长不大的孩子。
书中揭示了很多婆媳难以相处的终极心理秘密:
婆婆认为儿子(而不是丈夫)是她最重要、最亲密、最割舍不下的人,
当儿子要与之分离、寻找另一个爱人、组成新的家庭时,
婆婆觉得自己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因此她会有意无意地阻止儿子与媳妇建立亲密关系。
而很多“妈宝男”都处于这样的家庭环境中,
他们知道并且认同自己是母亲心目中最重要的人(比父亲还重要),
他们以此为荣,并认为自己应该“回报”母亲。
糟糕的婆媳关系由此产生。
于是出现很多“媳妇可以再娶,妈只有一个”、“老婆与妈不合要离婚,郁闷”等奇葩现象。
“在父母的眼中,无论你多大、取得多少成就,你仍然是个孩子。”
这本来是一句很温情的话,却变成了血淋淋的现实。
调查显示,我国毕业后不工作、在家无所事事的90后“啃老族”高达30%。
更可怕的是,这些“长不大的孩子”大多由父母一手造成。
当夫妻关系退居二线、没有成为家庭的核心时,
亲子关系在家庭中就拥有了第一发言权。
父母不愿意与孩子分离,
因为在他们的心中,孩子是唯一的依靠(丈夫或妻子只是可有可无)。
父母舍不得放开的手,
其实是舍不得放开家庭关系中他认为唯一的“救命稻草”。
但悲哀的事实是,孩子终会长大。
帮助一个6个月的孩子坐起来,很容易;
帮助一个6岁的孩子捡皮球,很容易;
帮助一个16岁的孩子学习、恋爱,有些难度;
帮助一个26岁的“孩子”工作、恋爱、结婚,寻找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基本实现不了。
龙应台的《目送》中曾经说: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书中说,“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无论分离有多疼,父母必须教会孩子分离。
因为“分离和爱同等重要,它们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主题,它们一起作用,让一个人成长,让一个人成为他自己。”
父母不止要教会孩子,自己更要学会分离。
基于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这一准则,
就可以很好的解决那个困扰无数男人的“千古难题”:
“当你媳妇和妈同时掉进水里,你先救谁?”
谁的媳妇谁救,你救你媳妇,妈让爸来救。
这才是健康家庭之道。
《为何家会伤人》是一本心理学书籍,又不是一本完全的心理学书籍,
书中没有太多理论(对理论要求高请绕行,开卷无益),
而是用生动翔实的案例,介绍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
这30多个案例来自作者咨询经验的积累,
仿佛是你,是我,是我们身边的那个人。
每读一次,都是一次自我剖析与自我救赎。
家是港湾,爱是退路。
健康的家庭,充盈着爱,也懂得分离。
爱,就在这样的循环中不断地传递,
从我们的原生家庭传递到我们的新生家庭。
愿如你如我,都深爱着,并深深被爱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