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你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一些人?当有了情绪时,他们或者选择隐忍不发,自己暗自生闷气;或者大发雷霆,一顿咆哮,让矛盾更加激化;‘或者忧虑重重,诉说着担忧;亦或者退缩逃避,避之不谈呢?无论是哪一种类型,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那应该如何做呢?
What:这个拆页介绍了非暴表达的核心公式:即非暴表达=事实+感受+需求+请求。
具体如何应用呢?
译意案例:作者为了更好的介绍这个公式,举了一个亲子关系中母亲在应对青春期小孩子的案例,考虑到今天到场的学习者中,有的人还没有为人父母,未必能有所体会。接下来,我再来举一个例子,举一个我们与父母之间的例子。
文中说的是青春期的儿子,我们的例子母亲也特殊一点,就说一位更年期的母亲吧。
比如说,一位女儿可能对处于更年期的妈妈说:“妈妈,晚上吃法的时候,因为我没有在你喊我吃饭的时候就立刻过来,你就冲我发了一通急火,这让我很难受,因为我看重你对我的爱与包容。”
接着,她立即提出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具体的请求:“你是否可以在下一次我没有及时到桌上吃饭时,不要急三火四的催我呢,耐心等我一下好吗?”这一要素明确告知他人,我们期待他采取何种行动,来满足我们。
讲到这,你对这个公式的运用或许已经有了感观认识,为了
更清晰直观,便于大家理解,我对它进行了梳理,细化步骤如下:
第一步:追事实,即发生了什么事情,不带主观评判的去描述它。当你有情绪的时候,恐怕很难平静的去观察,客观的去陈述,这时,你可以先深呼吸,或调整一下姿势,让自己平静下来。
第二步:说感受,当你停止指责别人,注意力回归到自己的身上,更容易体察自己的真实感受。比如受伤、害怕、委屈、气愤等等,表达出来。
第三步:讲需求,找到引发感受背后的需要,并勇敢的表达出来。
第四步:提请求,提出你希望如何做,可以满足你的需求。
Where:非暴表达公式,除了可以用在有情绪时,化解人际交往间的矛盾冲突,也可以加以变体,用于表达感激、感谢等场合。
预防异议:讲完了非暴表达的公式,你可能会有疑问?说话要这样照本宣科吗,好麻烦啊,感觉自己记不下来呢……
如果你觉得费劲,怕麻烦,先别急着否定,不妨先试试,万一尝到了甜头,你的顾虑也便不攻自破了;
如果你怕记不住,书中提到的萨姆的例子,或许会帮助到你。他把非暴表达按公式抄在卡片上,当领导批批评或与家人矛盾时,就拿出卡片,对照上面的步骤,逐条认真的思考如何回应并表达出来,一个月后,他已经不需要再看纸条,也可以应用自如了。所以,怕记不住的小伙伴不如也誊抄在一张纸上,有备无患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