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形意心理学与恩...
第二章 人格形成的机制之(第二节 人格结构)

第二章 人格形成的机制之(第二节 人格结构)

作者: 形意心理学与恩威并施综合疗法 | 来源:发表于2018-11-16 14:56 被阅读35次

《形意心理学与恩威并施综合疗法》之(第二章  人格形成的机制)

第二节  人格结构

人格是一个较复杂的组织结构,它包含着我们人类内在与外在的各种成分,而其体现出的人与人之间比较容易能量化的区别点,就是我们的个性倾向性的动力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差异。

对于人类社会来说,认识、情绪、情感和意志,是人们针对某些积极或消极的事物而出现的心理反应,人们都是通过这些心理活动来认识和感知外界的事物,反映这些事物与我们个体之间的联系的。而个体在体验各种情感的同时,亦促使我们的机体有意识地产生动力来支配自己积极或消极的心理与行为等活动。

一、情绪、情感和意志

人类个体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与其在母体内形成完整的、具有活动能力的生物体的同时,其机体也就产生了情绪和情感的成分并与之相伴。而情绪和情感既有区别、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情感是通过情绪的释放表现出来的。这一点也足以说明,我们人类的情绪和情感既有内心的体验,同时又有外部的表现。然而,个体情绪的波动将引起自身在态度和行为等层面发生微妙的或者迅猛的发展与变化,而且当我们的情绪处在超限波动的状态时,我们还会有明显的生理反应。

个体的情绪随着外界某种事态的发展与变化的“刺激”而波动,从而使其机体的内脏和腺体等都打破了正常的运行模式。所以我说,来自外界的刺激构成了推动我们的情绪、态度、思想与意志等起伏变化的诱因和动力。

1.情绪与情感

人们所处的生存环境与人际关系等的状态,将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和情感的内外反映,也能造就人们的某种(积极的或消极的)情绪、情感和其他心理状态的滋生与转化。

情绪敏感、不稳定的人的情绪和情感在青春期时不断地分化、成熟,便使其青春期的情绪反应快而强烈,但不够持久、深刻,并且大多表现为变幻莫测、动荡不安,还常带有明显的两极性——时而热情洋溢、激动振奋,时而消沉郁闷、愤愤不平,以致这类人很难保持持久而稳定的心境。

家庭成员因为各自的生命周期不同,在情绪、情感等各方面所处的调适、发展与转变阶段也会相应的有所不同。另外,个体往往因为生活中的琐事而滋生消极的情绪,这在人类社会也是一种很普遍的心理现象。人们因内心感受的不同而促使其情绪出现高涨与低落的差别,所以人们需要面对的特殊心理问题也是截然不同的。然而,我们要想使个体的不良心境得以改变,还有赖于家庭整体的情绪氛围的改变,那些被家庭成员定义的情绪化病人所呈现的问题,不过是家庭成员间互动的结果,其问题主要在于家庭成员间人际关系是否良性互动,不单单是哪位家庭成员个人的问题。

人类的情绪具有组织功能,它能推动个体的各种机能发挥到极限状态。个体在情绪的兴奋与抑制的过程中如发生持久的冲突,就易打破植物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活动,而后个体也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或出现精神损伤、精神障碍等症状。

具体而言,个体的情绪易受感觉、知觉、思维、想象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并且随时发生积极或消极的变化,而情绪的变化又直接影响个体的个性心理活动过程和个性倾向性等层面。因此我们可以说:“意识支配着情绪和情感的发生、发展与变化,而情绪和情感也支配着意识。”因而从客观规律可量化的角度来解释,人类社会个体的个性和情绪是在相互制约与支持的影响状态中发生、发展和维持的。

例如,人类的思维活动牵动了情绪,而情绪的波动又牵动了行为。人们所呈现出的喜、怒、哀、乐的心情与行为,也受客观事物和自身情绪的变化所牵动。而那些处在青春期或更年期的个体的情绪都有超常发展和变化的失衡阶段,因此,处在这两个时期的人们需要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有意识地运用意志力来控制和调整自己消极的情绪与异常的身心状态,加以妥善的疏导和调适,这样方能乐观地度过这两个时期。

个体调整自己不佳的情绪状态,是为了使自身的心理平衡。只有心理平衡了它才能有效地促进我们的生理平衡。而个体的心理与生理都平衡了,其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各种系统的功能才能处于最佳的协调状态。另外,即使个体的生理方面出现了疾病,如果个体的情绪始终处于积极乐观的状态,那也会促使病情得到缓解甚至趋向康复。

“情绪稳定且乐观”是人类的心理平衡机制达到最好状态。如果个体的心理处于积极乐观的状态,他的大脑就会分泌出一种叫作多巴胺的“有益性”荷尔蒙,他的体内就会产生强大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他的机体就会具有很强的抗病能力。反之,如果个体的心理处于超负荷运转或者极其消极的状态下,他体内的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就会出现紊乱或逆转,容易致使个体的心理或生理的某个方面出现疾病的症状。有关社会调查数据显示,有85%的疾病与心理压抑有关。如果个体的内心长期处于紧张、烦恼或充满敌意等不良情绪中,就容易促使他/她在生理方面出现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消化性溃疡及月经不调等症状,而且机体的免疫功能也会被破坏,也加快了机体衰老的节奏。

“和喜怒而安居处”。个体自我调控情绪,就是锻炼自身的心理平衡能力,这也是培养自我的忍耐力和毅力的最佳途径。我们求“安”,是为得到安心、安稳的幸福。但是,只有我们心态平和地积极进取,才能乐观地生活。如果个体过分地怀旧,那就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它有损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当我们年老、步入离退休的生活后,我们的社会角色就发生了改变,生活节奏减缓,社交圈缩小,这些变化容易引起我们的心理失衡,从而影响身心健康。所以我说,老年人要及时调整自身的心态,平时做到早起早睡,起居平衡;适当地运动,劳逸结合;心理平静,与人和谐,乐观地面对生活,这样才能幸福永远。

成年人的快乐与幸福主要来自其家庭和事业两个方面。家庭是心灵的港湾,是放松身心、享受关爱的所在;而事业能让我们获得经济收入,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感以及成就感。所以我说,家庭是事业发展的后盾,而事业是家庭幸福的保障,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关系。良好的生活状态是工作效率的保证,更是我们的工作能出成效的前提;稳定的工作状态和氛围,同样也是我们良好生活的保障。

在人类社会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人会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快乐情绪”的钥匙交给他人掌管。比如在家中,有的人会因在某些事情上与配偶的见解不同而生气,有的人因觉得子女不争气而生气;在单位,有些人经常因薪酬待遇低而生领导的气,有些老板也常常因员工们的工作态度和效率不合己意而生气,等等。其实,我们生气是用他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如果我们常常生气,就会使我们自身在身心的某些方面出现欠佳的状态。这也是因为我们把“快乐情绪”的钥匙交给了他人,而把因生气而产生的“毒素”留给自己的结果。如果我们悟性高,在生活中能够做到事过境迁,不以烦事累我心,那么我们就能时刻把握住自己“快乐情绪”的钥匙。另外,我们在生活中也不要一味地强求他人改变,而是要客观地审视自己,以便改正自身某些方面的缺陷。

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有度。这个度是指我们在面对某种事物时,我们需要把握自己情绪、情感和态度波动的尺度、分寸或者强弱,掌握它们辐射的范围和限度。如果我们随意让自己的情绪、情感和态度超出一定的范围或限度,其性质就发生了变化。把握好生活中的度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能使我们自身的情绪、情感和态度等都处在平衡适度的状态。

情绪操控着我们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等,消极地情绪对内(个体)、对外(他人或事物)都有极强的杀伤力。如果我们知道自己是一个重情重义、亲情感特别浓厚或者报复心过重的人,我们就要学会理性地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特别是那些性情中人,更应该注意管理自己的情绪,尽量将自己的心理状态调适到适度、中和的状态,不消极、不过激,保持,这样才能促使我们的行为,包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为人处世、言谈举止等诸多方面,都做到恰到好处。然而,要想做到这一点,也需要我们达到一种高深的境界。可以说,我们人生的方方面面,成也情绪,败也情绪。

2.意志

意志是人类社会共同享有的内在的精神资源,是人们由内而发且具有创造力的能力,是人们想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心理状态。意志也是支持个体完成某种具体工作的核心能量。比如,如果我们想要达到某个目的或者完成某项工作任务,我们就必须具有坚强的决心、坚定的意志等心理状态。他人往往是通过我们的面部表情、语言表达和行动力来了解我们的意志状态。可是,对于经世不深、阅历尚浅的人来说,想透彻地洞悉他人真实的心理状态并将其量化,也实属不易。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同的人的意志表现形式通常可分为两种:一是意志薄弱;二是意志坚定。这两种心理特点不仅符合人类生态氛围的两极性,而且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相生相克的均衡性。在现实生活中,人类社会的个体大多都认为自己是个坚强的人,或者是很想让自己更坚强。可我们要想使自己真正形成坚忍不拔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力,就需要自己在生活的海洋中不懈地努力学习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并且在生活和工作的环境中做到不辞辛劳而有思想地历练自己,这样我们最终才能内外结合地在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正性潜能。

二、个性倾向性

个性的主要成分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价值观、人生观等诸多层面。它们相互联系,制约或支持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决定我们命运的指向和目标。

我曾重点研究过我们人类的个性,研究它是如何产生与发展并形成活动规律的,同时研究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个性差异。研究结果揭示:因为我们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个性不同,所以我们在看待同一事物、解决同一问题的主观思想上也是不尽相同的,而且我们各自看问题的侧重点、所切入的视角也不同,各自在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上也可能截然不同。我认为,研究人类的个性要以被研究者的认知状态及其对事物的认识程度等方面为突破口,这样我们才能使被研究者的个性的活动特征清晰易见、明朗可识。

研究人类心理学,应更多地从分析被研究者的“个性的内容”开始,再以抽丝剥茧的方式去客观地找出其“个性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是如何“衔接”成各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并形成“活动规律”的。然后,我们要进一步寻找构成“个性内容的来源、意义和作用”。最终,我们要科学地、客观地将其由表及里地逐一识别、解读并分别进行量化。

个性的倾向性是个体心理活动的方向和动力,它以积极性、消极性和选择性等为特征,并且制约或支持个体的全部心理活动,是一种能影响个体的生活方式及发展方向的主要心理因素。人们的个性特征是家庭教养模式的结晶。我们所处的家庭的环境、氛围、层次及品德等因素的优劣程度,是培养我们的个性的决定性因素。只有以良好的家庭教养条件为基础,并在生活中加以历练,我们才能逐渐养成相对稳定的心理素质与良好的行为习惯。

人类社会的个体从出生开始,其个性的发展方向大多都是由其家长左右的。在个性的每个发展阶段中,个体能否顺利且合理地适应客观环境,是与其家长在他们的每个成长“关键期”能否正确合理地引导分不开的,一旦他们错过了合理地“学习、适应和发展”的年龄段,就极其容易地造成他们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的落差,此时他们的家长再想对其缺陷实施补救,就势必困难重重。另外,在年龄、精力和时间等方面上,大多数人也无法做到回头弥补缺陷或重新来学习落下的课程,因为我们在各个年龄有各个年龄该学习、接触、参与和适应的东西,时光也不会因我们而停止或倒流。所以我说,家长持有某种教养模式、儿童接受某人的思想观念与知识技能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10岁的儿童,会喜欢和同龄的小朋友们一起做事、学习或玩游戏,因为他们的年龄相同,思考问题的切入点相似,兴趣爱好的也差不多,他们更容易相互吸引;然而,10岁的儿童是不大愿意和7岁或更小的儿童一起玩游戏的,因为他们的经验与见识相差悬殊。

不过,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及其发展优势、发展速度以及可能达到的水平,往往是千差万别的,在其心理与行为方式的发展中,会因为多种因素的诱导或束缚而形成彼此不同的个性特点。

遗传基因给予我们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决定性的必要条件。所以,我们的个性心理向某个方向或特征去感知和发展,并不是遗传基因能完全决定的,大部分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它们使我们的内在和外在相互联系、相互适应、相互作用,形成某种个性心理。

对于在人类的心理发展中持续发挥主要作用的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哪个的作用大这一问题,我认为,从科学和客观的角度来研究二者在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心理发展中各自的作用,是能做到将其一一解读、衡量和量化的,但要想解读遗传和环境各自对整个人类的心理发展的作用的常模规律,其过程与结果势必脱离现实。这一点也充分地验证了“一人一性,百人百题”的观点是正确的。

在生理方面,人类还可以客观地寻求一定的、共存的常模规律和标准;而在心理方面,人类的某些特征就基本脱离了相似性。所以,研究者在解读人类的心理特征时所要采取的方式、方法或切入点,应与我上文提到的“一人一性,百人百题”的说法相吻合,这样才能多元化地认识人类的各种心理特征。

在现实生活中,环境也在不断地向发展中的我们提出更新的挑战和要求,比如,现今有的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出现的感觉统合失调现象,就是因为他们的家庭教养模式剥夺了他们与同龄人一起上树捉鸟、公园玩沙子、水边和泥等群体游戏活动的结果。而这种非理性的教养模式极端地剥夺了孩子们接近大自然参与游戏、历练身心等机会,导致他们的心理失衡。家长对婴幼儿进行早期教育的最佳方法,就是“寓教于乐”。比如说,当孩子们有兴趣在户外摸爬追打的时候,家长可以引导或带领他们玩一些有利于肢体双侧协调运动、锻炼其思维与行为灵活性的活动,这样才能促使婴幼儿的认知与感知等能力得以正常地发展。

具体而言,人类心理发展的内容无外乎认知的发展和人格的发展。认知的发展过程是“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不成熟到成熟、从成熟到某些认知功能的衰退”;而认知的成熟促进人格的逐步发展成熟并且越来越趋向于个性化。

三、个性心理特征

人类拥有的能力是为了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能力不仅是我们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而且也是使我们能掌握各种知识与技能的动力和智慧,所以它属于我们人格的一种心理特征。

气质是人们的个性特点,是由内而外的心理与行为活动的气度的显现。气质反映在人们的精、气、神的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是人们个性动力性的心理特征。所以,气质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精、气、神。具体而言,气质是“人们的精、气、神外显的总和”。                        

气质能否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正常发挥,要看我们的精力是否旺盛。而我们的精力都是由我们自己的身心所吸收的能量经同化后再释放、转化而成的。所以说,能力、气质和性格是人类社会个体的人格的组成部分。大多数的心理学学者也都认同这一观点。                                     

性格是人们在成长过程中长期经历众多事物的取舍后逐渐形成的心理特征,它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人们在做决定或处理问题时所呈现的态度。

人们的性格的形成,主要是受其抚养人的言传身教的引导。个体长期耳濡目染其抚养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态度、情绪等,并受周边环境中的各种事态变化所熏陶,而后将其学到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等内容加以结合、衍变、同化,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性格。

四、自我调适情绪和性格的策略

自我调适情绪的策略,也称自我心理调适。人类对自己情绪的自我调控及其内在感受与外显状态的积极或消极程度,是和个体以某种心理状态去追求经济与物质利益或人际关系利益的过程中的利益得失分不开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时常会在经济、物质或人际关系等层面产生一些贪婪的欲望,但这些欲望的强弱程度是否符合法规和道德的标准,能否得到他人的理解、支持,则要看自己如何去把握贪婪的尺度。

例如,个体若能客观理性地看待自身各种利益的得失,多角度地审视事物,就可形成善解人意的性格特征。人们都有得寸进尺的心理倾向,如果你在一个欲望得到满足后,又在此基础上滋生出增加另一利益或产生更高利益需求的欲望,久而久之,你就会形成贪婪的性格特征。

人们常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对于这种见解,我认为也不尽然,而且我有某人自我改变“性格”的亲身体验事例为证。我认为,一个人的“性格”能否改变,主要取决于他自己是如何看待事物的以及他对自身的认识、理解、调控等的方向和程度。如具体实施起来而言,就是自己理性地将自我的意愿转化成现实的强度。

我在钻研学术知识的同时,对自己的“性格”也采取措施进行调控,并且尝试调整自身情绪,使其趋向积极的状态改变。在经过一定的反复调适与历练之后,最终我亲身经历了这样的成功体验:当生活中遇到的某些事物让我们的心里感到特别气愤或苦恼时,我们的情绪也会骤然变得高涨或低落。这时,我们要调整目标,转移自己的视线,使自己的视野更加宽广。比如说,当我们在室内时,可移身到窗口处,将自己的视野拓宽、放远,去观望外面运动的物体(例如,行人或车辆等)。观望那些五颜六色的运动物体可促使我们固执的信念和负面情绪等内在条件逐步分化,趋向积极的状态发展,这样我们的情绪就会逐渐地稳定下来,与此同时,我们理解事物的观点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会从痛苦、阴暗的角落里走出来,促使我们不佳的心境逐渐地发生转变。

当我们感觉自己性情骤变,情绪急躁,容易发怒、发作时,就用以上的方法进行自我调适。而这种自我调适要经过1—3个月的时间或者5—8次以上的反复,才能使我们 “消极情绪”的转变变得稳定,最终我们的“性格”就会按我们自己的意愿转型。

如果自我调适得当,我们调适“性格”的最佳效果应该是这样的:我们的性格就好像是一个拉力器,我们想抻多长就抻多长,而抻与不抻就在于我们自己。也就是说:我们发不发脾气,耍不耍态度,是我们自己完全能掌控的。其实,人们发脾气、发怒,都是因为自己对他人的观念或观点不认同,这并非人们某种能力的展示,而是人们由内而外地呈现出的一种无奈或者无能的反应。

五、人性

所谓人性,我们从其积极的一面来解释,就是一个人应有理智地辨别是非和自我控制行为的能力,并且具有理智而符合逻辑的思维、推理、判断等心理活动的内容。人们通过适应正确的社会化生活来规范自我的行为和态度,这样才有了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如果某个人在社会化的历练或改造中没有达到正常人应有的常态情感和理性认知的标准,那么他就与没有进化变异的兽类没有什么区别,他就仍然会兽心兽性地随心所欲,任意滋事。如果一个人丧失了理智或理性,他的观念、态度及行为等就会随时地呈现出既无知、又无耻的倾向或状态,他的所作所为就等同于兽类。个体要想成为一个拥有正常、健康的人格品质的人,一是要学会分清什么是无知的心理状态,二是要懂得规避哪些无耻的行为倾向。掌握了以上两个层面的衡量标准,并且能放弃自私、狭隘、卑劣的想法和行为,我们就会形成正常、健康的人格品质。

在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都喜欢感性地选择介入某种带有“刺激性”的事务来挑战自我,并想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感”,这就是促使一部分人的思想观念及行为等发生变化的诱因。为了满足自我的身心欲望,某些人非理性地寻求“刺激和快感”,为达到某些目的而不择手段,甚至不计后果地倾向极端。

另外,我们人性中的“恶念”是与生俱来的本性,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我们,都是依靠法律、法规和道德等标准以及自身的意志力、善意及爱心等来将其克制、压制、分解、调整或改变,使其无法滋事的。

从人性的基本需求和条件来说,克制是“矛盾”的,因为每个人的心理层面都有两个我:一个是懦弱的我,另一个是勇敢的我;或者,一个是善良的我,另一个是恶意的我(也可理解成邪恶的我)。要想让两者结合并趋向积极进取的心理状态,理性的解决方式就是让“恶意的我”认识“善良的我”,让“善良的我”关心“恶意的我”。如果两者之间的作用不能协调或统一发挥,就极其容易造成我们的大脑功能紊乱,严重者还会出现精神崩溃的征兆或状态。人类社会生活空间的各种氛围与状态以及方方面面的问题或事物,都是被我们人为地搞复杂了。

---往期精彩回顾---


我劈腿后老婆出轨了,怎么办?

如何面对“婚外情”

自我调适情绪和性格的技法

一强迫性神经症的心理疏导


声明: 本文的部分图片转自网络,我们尊重作者的原创,转载仅供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二章 人格形成的机制之(第二节 人格结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qgx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