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心理学与恩威并施综合疗法》之(第二章 人格形成的机制)
第一节 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心理学领域的探索者们,在研究人类的人格特征等方面所选择的视角与操作的切入点各有不同,有的人重视人们可见的行为,有的人则重视人们的动机和态度,还有的人重视的则是人们的人性,因而研究者们也得出不尽相同的结论。
![](https://img.haomeiwen.com/i12558584/bdfeeed9fc27d2e2.png)
我研究人类的人格特征的形成过程,主要是从它的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等方面来寻找切入点,探索人格形成的过程与特征,再从人格形态的构成、功能和各个成分的相互关系等层面去了解它的机能与机制,并且从实例分析和验证的角度来了解个体是如何通过这一过程,在自然性、约束性及社会性等教养氛围和成长环境的作用下,形成健康的人格,最终具有自我适应和他人可接受的独特人格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2558584/1055653596a76915.png)
我通过研究发现,能影响人类的人格特征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两种——自然条件与人为因素。当然,在我们人类人格特征的自然形成或者人为操作形成的过程中,主要体现的是人们的形意和内外兼修。而另一角度,形意始终有形无形、有意无意地起着推动或牵引的作用,它们在人类的进化、生存及竞争等过程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力和意义。所以我说,人类的人格特征与形意有着密切而不可分割的关系。
从形意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研究者如能透彻地认识一个人的个性(即是人格)并且将其特点、特征等一一解读,那么他就能在此基础上延伸思路去推理、推知其内心的真实活动,而后就能清晰地知晓这个人在应对事物变化的处境中或者在遇到某些类型的问题时,其主观能动性会倾向于他喜爱的某个方向去感知和发展。
我们人类在婴幼儿时期和青少年时期,都是在各自不同的成长环境中,由我们的抚养人以他们自身具备的个性特征、思想观念及家庭条件等多种因素,来引导或约束我们按照他们的想法去构建人格,而且在这一过程中,抚养人大多都是不遗余力地控制我们人格形成的过程和发展的方向。
心理学的研究探索者们都知道,人格是人们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它影响着人类社会个体的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等诸多层面。而人类社会的家庭教养者不仅是孩子们生理的制造者,而且也是孩子们精神内能的产生和发展的创造者与指导者,在这种教养力量和氛围持之以恒的推动或牵引下,最终促使孩子区别于他人,具有自我独特的心理品质。
![](https://img.haomeiwen.com/i12558584/42f45959bd47f04e.png)
下面我们来浅析一下在自然性、约束性和社会性等成长条件的作用下,个体的内在和外在与他人形成明显的人格差异的原因,以及个体在生活中各自所呈现的不同心理、行为的特点和特征。
![](https://img.haomeiwen.com/i12558584/d9c2f43749fad8fa.png)
一、自然性家庭环境
如果人类社会的个体从出生开始就处在自然性的家庭环境里无拘无束地成长,他在生活中的任何想法或者要求,大都会得到家长及其他家庭成员们的认可和支持,那么他就会逐渐地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唯我独尊、随心所欲、自私自利和依赖他人等个性心理特征。
具有这种心理特征的个体,大多数在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匹配上都会出现失衡的现象,以致他们在成年后虽然在生理上已经发育成熟,但是在步入社会后的工作、恋爱及婚姻等人际关系层面,如果他们遇到自己之前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或者自己难以应对的困难与挫折,就没有能力去化解。
例如,某一儿童自幼深受父母和其他亲人们的宠溺,他的一切需求(不管是精神还是物质方面)和烦恼都有人替他去解决,这样就使其长期成长在一个没有任何压力和挫折的生活空间里。这种家庭里的父母大多是以他们自己喜欢的、自认为是对孩子疼爱有加的非理性的教养模式来养育孩子,结果便导致孩子的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逐渐形成了较大的落差,以致孩子的身心(内外)无法均衡成长,造成孩子没有能力识别他面临的危险与压力,更没有疏解危机的能力。
当父母和孩子自己都意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时,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了,而此时有些事务他人已经无法代替孩子去解决了。当现实生活中某些事情需要这种孩子独自去完成、某些困难或挫折需要他们独自去面对时他们才发现,他们没有掌握其他同龄人拥有的适应社会生活环境的应对知识和技能,往往只能选择退缩或者逃避。此时,家长们往往都想再为孩子补上这一欠缺的课程,可孩子却不愿接受家长们这种亡羊补牢的补救,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原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不想付出努力去改变。
![](https://img.haomeiwen.com/i12558584/36cb31a30154b83b.png)
二、约束性家庭环境
如果人类社会的某个个体从一出生开始就处在约束性的家庭环境里成长,他感受最多的自然是来自父母的重重压力,即使他自己对生活中的事物有了某些想法或行为反应,也大多得不到父母和他人的认可与支持,那么自然而然他就会形成特别压抑和困惑的心理状态,心里没有快乐感,也没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长此以往,他们就会逐渐形成懦弱无为、逆来顺受、唯命是从等个性心理特征。
具有这种心理特征的人如果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诸多需要他们自己应对解决的事务时,他们必然会举棋不定、进退维谷或者不知所措,有些人甚至会整天在心里纠结这些令他们头痛的问题,以致他们生怕自己的决定得不到他人的理解和认可,也更怕他们的决定会造成不好的后果。
例如,一个儿童自幼就受父母的束缚,其行为活动深受父母和家人的干涉,他成长中的一切想法和行为都得遵照父母的意愿,当有什么事情发生时他也不能有自己的主见,否则他就会受到家人的排斥或压迫。他长期身处这样一种非理性、非人性化的成长空间里,整天看别人的脸色行事,以谨小慎微、唯唯诺诺的身心状态应对生活,如同悬崖峭壁上的小草一样唯命是从地在夹缝中艰难度日,必然会形成懦弱无为、逆来顺受、唯命是从等个性心理特征。
![](https://img.haomeiwen.com/i12558584/21c797c49616ac8b.png)
三、社会性家庭环境
如果个体成长在一个符合社会性需求的家庭环境里,自幼接受的家庭教养模式比较人性化,其父母能持之以恒、潜移默化地以恩威并施的方式方法来教养他,并且让他和同龄人一起在学校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和技能,那么他自然就会在符合客观逻辑的历练中习得独立自主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养成积极进取、社会适应能力强等健康的人格特征,能客观地看待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能适应社会的变化和需求,具备融入社会和群体之中的适应能力。显而易见,这样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当他们遇到需要做出选择的问题发生时,他们都会做出合理的抉择。
例如,某人成长在一个道德准则强、价值观念清楚的教养模式里。他自幼在父母的正确引导下,习得了如何尊老爱幼、理解他人和帮助他人等优秀品德,也懂得了人类生存的目的和意义,并且利用自身的智慧通过学习掌握了各种理论知识,学以致用地掌握了他所能接触到的各种实践技能,成年后融入社会的工作环境和人际交往的氛围中加以运用,再从亲身参与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学到更深、更透彻的生活知识,这样他就能遇事从容应对,他的人生将呈现出有理想、有目标、有智慧的发展途径。
![](https://img.haomeiwen.com/i12558584/07c7aec0f044b0c0.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12558584/3db893dfb00f88bb.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