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七·五〇】
襄城刘芳草先生,名青芝,雍正丁未翰林。与兄青藜友爱,筑江村七一轩同居。所谓“七一”者,仿欧阳六一居士之义,多一弟,故名七一。先生初入词馆,即请假省兄。座主沈近思留之曰:“顷阅子上张仪封书、与王丰川札,知君有经济之人,何言归也?”先生诵其兄寄诗云:“今生不尽团圆乐,那有来生未了因?”沈怜而许之。丙辰秋,同征友张雄图引见先生于僧寺中,须已尽白,德容粹然。秀水张布衣庚为之立传。初,先生与张诀,脱珮玉为赠。后闻讣,张奉玉为位以哭云。
襄城,位于河南省中部,隶属于河南省许昌市的县。襄城县历史悠久,春秋时名“氾”,郑地。周襄王姬郑十六年(前636)居于氾,周景王五年(前540),襄城属楚,楚灵王在氾之西北隅筑新城,因周襄王曾居此,故名“襄城”。战国时期,襄城居秦、楚、韩、魏之间,隶属迭更。迨秦统一,设襄城县。其后,名称、隶属多有变化,至明朝,属许州,隶开封府。清雍正二年(1724),升许州为直隶州,十二年(1734)又升为许州府,乾隆六年(1741),仍复许州为直隶州,县均属之。1949年隶属河南省许昌行政区。1986年,划为平顶山市辖县。1997年,划归许昌市管辖。
刘青芝(1676—?),字芳草,号实天,晚号江村山人。河南襄城人。刘青藜弟。雍正五年(1727)进士,官庶吉士,未几引疾归。闭户著述垂三十年。有《江村山人稿》、《尚书辨疑》、《学诗阙疑》、《古泛城志》等。
刘青藜(1664—1707),字太乙,一字卧庐,号啸月。清河南襄城人。刘青芝兄。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官庶吉士。父丧,哀毁呕血,事母不复出。专意为诗。有《高阳山人诗文集》、《金石续录》。
江村七一轩。刘青芝与哥哥刘青藜筑宅汝水之滨,称为江村。七一轩,仿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因兄弟二人居住于此,故多一老翁,故名“七一轩”。襄城刘氏,明初由河南确山迁徙至此。至第六代孙刘轲,入仕为七品散官。明末,第七代孙刘汉臣率家人协助明军抵御李自成农民军。城破,刘汉臣及两个儿子均被割去鼻子、耳朵。携家眷入山避难。后被明廷征召回县代理县令,之后,又正式任命。刘氏由此成为当地望族。以学治家,名播远近。至康熙年间,家族中兄弟六人青霞、青藜、青骏、青莲、青震、青芝以学识渊博而有“中州六刘”之称。
座主,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关系称谓,亦称“座师”。早在汉代实行察举制的时候,被举荐者便对荐举他的郡国长官自称“门生”,举荐者则是被举荐者的座主。唐代,是进士对主考官的尊称。明、清举人、进士亦用以称其本科主考或总裁官。是为唐宋以后,成为刚入仕途的进士(举人)们的重要关系之一。
沈近思(1671—1727),字位山,号闇斋,又号庵斋,运河镇五杭人,清朝官吏、诗人。九岁即孤,家贫不能存活,送灵隐寺为僧。主僧爱其敏慧,使读书应试,入钱塘县学,项某以女许之。二十一岁,完婚有期,主僧惧,关于寺中,予以披剃。“三学”诸生连名诉诸学使,主僧惧,始出之。康熙三十八年(1699)中举人;次年中进士,任临颍县令,有政绩,升任广西南宁府同知,不久,因病请归,招集生徒讲学。后又被推荐监督清河东裕仓,到任一月即整治见效,未满两月,又奉命掌管台湾府事,作《远虑四论》,主张多设数县,分图保甲,选勇练兵;安置流民。雍正元年(1723)任吏部文选司郎中,升太仆寺卿。又升吏部侍郎。四年(1726)主江南试。次年春,升都察院左都御史,总裁礼闱,得士称多。卒后,室无余赀。赠礼部尚书、太子太傅。并赐谥号端恪。其子沈玉琏由清政府抚养,乾隆朝时曾出任广西桂林同知。
顷阅,音qīng yuè,意思是刚才阅读了。还有一种解释,就是“顷”通“倾”,那么“顷阅”就可以解释成:用心阅读了。
张仪封,即张伯行(1651—1725),字孝先,号恕斋,晚号敬庵,河南仪封(今河南兰考)人。清朝大臣,理学家。康熙二十四年(1685)进士。累官至礼部尚书。历官二十余年,以清廉刚直称。其政绩在福建及江苏最为著名。学宗程、朱,及门受学者数千人。去世后,朝廷追赠其为太子太保,谥清恪。光绪初年,从祀文庙。张伯行著作宏富,有《正谊堂集》十二卷、《道南源委》、《道统录》、《伊洛渊源续录》、《居济一得》、《小学集解》等十余种,均见四库总目,并传于世。有一子张师载。
王丰川,即王心敬(1656—1738),字尔缉,号丰川。世称“丰川先生”。陕西鄠县(今户县)人。清代理学家。25岁时,拜名儒李颙为师,研究理学约十年时间,成为李的得意门生。后来学问渐富,名声随之传闻很广。大学士朱轼在陕督学时,曾几次登门求教。总督、巡抚等先后以“隐逸”、“真儒”向朝廷举荐,贵州、福建、湖广等地请他主讲本省书院。曾应湖北巡抚陈铣之邀,去汉江书院讲学。康熙五十三年(1714)和雍正元年(1723),清廷两次下旨特征,皆托病不应。乾隆元年(1736)举孝廉方正,仍以年老有病拒绝赴京为官。三年(1738)病逝,享年84岁。王心敬的著作很多,主要是传播孔孟学说和李颙的学术观点。现存《易说》10卷,《诗说》20卷,《尚书质疑》8卷,等十余种。
经济,产生并使用于东晋时期的汉语词语,是“经邦”、“经国”和“济世”、“济民”,以及“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治国平天下”的意思。其在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代文学中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概念,充满了丰富的人文思想和社会内涵,古代名联中一句“文章西汉双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这里面的经济就是经纶济世的意义。我们可以看到“经济”这个词语在古代所代表的是知识分子的责任之一,而且是非常有深度、广度、高度的一个词语。能做到“经济”二字的人必须文能安邦兴业,武能御侮却敌。能够实现“治国平天下”,就是古代“经济”一词的最外向的表示。
丙辰,乾隆元年,1736年。
同征,指一同被征召参加朝廷考试的人。此处指乾隆元年(1736)的博学鸿词科考试。
张雄图(生卒年不详),字励山,河南洛阳人,举人,时为名士。曾应长沙知府吕肃高聘,与王文清合撰乾隆《长沙府志》五十卷。乾隆十二年(1747)成书。(本注释资料即源于此)
德容,音dé róng,释义:1、敬辞。有道者的仪容。宋·陆游《别曾学士》诗:“所愿瞻德容,顽固或少痊。”清·刘大櫆《金复堂先生八十寿序》:“亲先生之德容,沐先生之风教。”2、指女子的德行与容貌。清·沈复《浮生六记·坎坷记愁》:“愿君另续德容兼备者以奉双亲。”
粹然,音cuì rán,解释为纯正貌。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二:“欧阳公所以为一代文章冠冕者,固以其温纯雅正,蔼然为仁人之言,粹然为治世之音,然亦以其事事合体故也。”明·王守仁《大学问》:“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灵昭不昧者,此其至善之发见,是乃明德之本体。”清·黄宗羲《张仁庵古本大学说序》:“立身制行,粹然儒者之矩度也。”
张庚(1685—1760),原名焘,字溥三,后改名庚,字浦山、公之干,号瓜田逸史,又号弥伽居士、白苎村桑者,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幼孤家贫,赖母以针线活抚养。精研《文选》、群经注疏、《史》、《汉》等典籍。乾隆初举鸿博,未中。后不应科举,专注诗文、绘画。长古文词,精鉴别,绘事则攻学山水,出入董源、巨然、黄公望。所绘山水,笔墨气韵过人。有《张恕斋诗文集》、《画征录》、《续录》等。张庚志于丹青,遍游南北,探访名迹历十余年。寓于睢州(今河南商丘睢县)蒋郎中泰家数年。此期间,或与刘青芝过从甚密,有作传赠玉之事。
奉玉为位,即把(刘青芝赠送)珮玉作为其牌位祭祀供奉。位,古代祭祀神明、先人所设立的牌位。《国语‧楚语下》:“是使制神之处位次主。”唐·韩愈《太原郡公神道碑文》:“上罢朝三日,为位以哭。”
(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