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
周襄王派宰孔带着祭祀过文王与武王的祭肉、大红色的弓箭和大车去赏赐齐桓公、还特别准许他不用跪拜谢恩。
齐桓公也想免去跪谢之礼。管仲说:“不行,您不能不跪谢。”
于是齐桓公走出大堂行跪拜礼,接受赏赐。
同年秋天,桓公又在葵丘大会诸侯,但态度愈来愈志得意满。这时候,已经有诸侯不再那么顺从齐国了。
齐桓公认为自己的功劳很大,毫不客气地说:“夏商周三代所承受的天命,跟我立下的功绩有什么两样?”便打算到泰山和梁父山去进行封禅。
封禅不是诸侯能举行的仪式,管仲好说歹劝,总算想出一个说辞:“您若要封禅,也得等拥有远方的珍离异兽才能进行。”
齐桓公只好作罢。
隔了几年,管仲去世。临终之际,管仲力劝齐桓公不要任用易牙等小人,但齐桓公在管仲死后偏偏就重用了易牙这些人。
这些人心术不正,后来帮着齐桓公的儿子们争权夺位,搞得国家动乱不堪。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病逝。他的五个儿子因为忙着互相攻打争夺王位,没空办理他的丧事,以致死去的齐桓公在床上躺了六十七天,都无人给他发丧。一代春秋霸主竟落到这样的下场,可悲可叹!
齐桓公喜好美色,晚年又骄傲自满,但这些都没有妨碍他成就霸业,只因他用对了人。
管仲出身贫困,时运不济,幸亏有鲍叔牙的推荐、才让他不仅免于被杀的命运,还成为齐国的佐相。
管仲担任齐国佐相时,已经四十一岁,齐桓公尊称他为“仲父”。因为管仲处处为大局着想,所以他过去的“不良纪录”并没有妨碍他成为一代名相。
因为目光深远,管仲提出“尊王攘夷”的策略,也懂得利用归还鲁国失地和割给燕国一小块土地的诚信之法,为齐桓公赢得中原盟主的地位。
管仲功成名就后,想过点好日子,于是把自家的宅子盖得很豪华,但齐国人不认为他奢侈。孔子曾因此批评他铺张浪费,但一提起管仲的功绩,孔子仍说:“假若没有管仲,我们早就成了蛮夷之人。”
齐桓公和管仲都不是完美的人,但两个人组合在一起出了一番几尽完美的事业。
只是管仲死后,齐恒公不听劝戒,骄傲自大本性凸显,重用小人,搞得国家混乱不堪,儿子们争权夺位,死后无人顾及,的确令人唏嘘。
应了那句话“谦受益,满招损”。
有时候貌似是领导好,带领大家干得好,但真离开了好员工,可能一败涂地,啥也不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