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刘俊芳)
本次主讲人是陈翠清老师,她也是新网师的学员,是从新网师成长起来的优秀教师。她从教育的问题与现状谈起,如何找到职业幸福感,如何提升自己的认知和能力,唯有进行专业成长。专业成长包括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交往。
一、教师阅读的误区
误区一:警惕流行书籍与庸俗成功学
以前,知识每50年更新迭代一次,现在知识每10年甚至5年就会更新。互联网、自媒体的兴起,让我们获取学习的渠道具有了多项选择性和更容易的特性。那些打着一天拆解一本书、一周改变习惯、二十天就可以改变孩子的一生的宣传语让我们十分心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性对待,警惕庸俗成功学。
专业发展,必然会经历一种“浪漫—精确综合的有机过程,对每个教师而言,都存在一条独一无二的阅读路径。
误区二:技术把教育教学简单化
刚踏入工作岗位上的教师,在遇到工作中的问题时,往往沉迷于“兵法”类书籍,希望从中找到解决工作中。但是,兵法书是作者在特定的背景和心境下思想的集中体现。我们要读高质量的兵法书。要探寻的是,兵法背后的理念,要学会思考,迁移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智慧。
1.兵法有着极强的个性
经验是一个人过去一切的总和,很多时候是不可复制的,
2.要探寻“技术”背后的“思想”。
真正卓越的教师绝对不会被某些所谓的技术所迷惑,他要探寻的乃是技术背后的思想,只有真正的把握技术背后的思想,才能够真正掌握甚至创造出适合自己的技术来。(《教师阅读地图》)
二、根本书籍
教师的专业阅读就是要构筑合宜的大脑。应该通过阅读根本书籍构筑自己合宜的大脑。
1.什么是根本书籍?
根本书籍,也指原典籍书籍,是指奠定教师精神及学术根基,影响和形成其专业思维方式的经典书籍。
分类:
(1)承载人类文明的根本书籍,比如《论语》《道德经》《圣经》等。(人类大概念)
(2)学科奠基之作、代表作和集大成者。对本学科的知识框架有比较透彻的梳理。(学科大概念)
(3)大家小书。比如,一些一流的专家学者、教育名家写的通俗易懂的教育类书籍。如,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等。
基于自己的理解力,那些真正嵌入到自己生命当中,构成思考原点的“生命之书”也可以被认定为自己的根本书籍。
2.为什么把这些书籍叫做根本书籍呢?
根本书籍之所以能够发挥巨大作用,是因为根本书籍拥有良好的结构,阐述的往往是根本问题。特别是,根本书籍中往往包含有少数根本概念,而这些根本概念,乃是人类或者该学科的“基本语言”。或者说,组成合宜大脑的基本材料,不是普通的信息,而是一些为数不多的“根本概念”。这些根本概念,既包括每一知识门类中最基本、最重要、最核心的概念,也包括用以组织不同知识门类的知识以解决问题的根本概念。根本概念是我们理解世界、把握知识、解决问题的基本工具,一切具体方法,只是基本工具的反复组合和情境下的运用。教育的发展,是对一些根本概念在新的语境下的强调、排列、阐释和创造。而那些真正卓越的大师,也往往是提供了少数几个根本概念,或者给原有的概念注入了新的内涵。(《教师阅读地图》)
简言之,就是这些书籍提供了一些“根本概念”,能够解决一些“根本问题”。
每一个“概念"的背后,都意味着一个宽广的领域,而这些概念相互编织,就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认知图示或认知结构。若无对根本书籍的透彻研读,教师就无法具备自己经过反思的“根本概念”。便会形成“双重概念系统”,一是人云亦云的外显概念系统,如主体性,生成,对话等。另一个是自己甚至也意识不到而实际发挥作用的元概念系统,例如基于不自觉的行为主义的经验系统。
(《教师阅读地图》)
3.如何找到根本书籍?
郝晓东老师说:
第一,要看相关专家的推荐。第二,看作者。第三,看出版社。第四,通过多读,从中找到宝贝。
三、知性阅读
1.什么是知性阅读?
知性阅读是相对于感性阅读而言的。感性阅读,是指带有消遣性质的快餐式的阅读,阅读者仅凭感觉去感受书中的信息而不加以反思咀嚼。
知性阅读是指带有钻研性质的理解性阅读,阅读者凭借逻辑和己有的经验去理解书中的观点,与书籍反复对话,并以书中的思想对自身经验进行反思和改进。
2.怎么训练知性阅读的能力?——啃读(郝晓东的《未来教师》)
什么是啃读?顾名思义,就是一点一点像啃硬馒头一样反复地啃。对于一些特别有价值但又超出自我认知水平的书,就需要放慢阅读速度,反复阅读思考。啃读往往有几个层次:
第一层次,用不同颜色的笔勾画出重点概念或关键句子、段落。
第二层次,在书页的页眉、页脚等空白处写下阅读心得、疑惑、随想等,用简短的话概括出段或章的中心思想,这就是批注。
第三层次,读完一章后,不断提炼文章的核心观点以及内在的思路和逻辑结构,画出思维导图来,将文本内容结构化。
第四层次,针对文本的核心概念或关键内容,或者向他人咨询、讨论、交流或者查阅其他资料,展开主题性、研究性阅读。
第五层次,阅读文章后,能写一篇内容综述,或者阅读心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