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有首诗叫《乞食》。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意,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饿了就端着碗去要饭,主人开门了,他也不说什么漂亮话,主人明白了他的意图,也不好让他空跑一趟吧,给的东西还不错,至少还有酒。陶渊明当时肯定很高兴。是他要的酒,还是主人知道五柳先生嗜酒呢?或者就是一个巧合和幸运?乞食还有酒喝,那就喝个高兴吧。喝着喝着,还交到了朋友,真是意外之喜。无以为报,写首诗好了。这事要是发个朋友圈,要怎么发呢?这他妈也是有诗有酒的快意人生啊,点赞数应该很可观吧。但要是在朋友圈发个我在要饭的消息呢,你怕是会觉得我在看玩笑吧。
下面进入中心思想分析——乐观精神这时候就体现出来了。不是那种祝你天天开心的乐观。陶渊明这种乐观,我也说不好,说死了就没意思了。再说就是鸡汤了——世界上只有一种乐观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本来面目,仍然热爱它。非要让我说的话,就是该干嘛干嘛吧。
一个人总是能感受到世界的温情脉脉,那是幸运至极的事情。毕竟我们都活在一个人与人的世界里,每个人都要追求生存——空间,各大的空间;资源,更多的资源。人们不得不各顾各的。人是有情绪的,喜怒哀乐,大家都有,这就会产生很多种化学反应。每个人都想快乐啊,可是正常人怎么会天天开心呢?我总觉得天天都快乐的人可能是傻子。你非要人相信每件事都会变好,我就怀疑你是骗子吧。
生活中,我们时常要孤立无援。有个走遍中国的人跟我说,有一个月,他在贵州,住在酒店里,不知道何去何从,极度抑郁。其实我有点懂他那种感觉。外人看来他的生活总是山水相伴,不外与酒与歌。揭开层层面纱,多数人的生活其实都千疮百孔。给人看到的,是一部分,自己过的,是整个的生活。就像你不会拉屎给人看,但你一定会拉屎一样。
如果生活让人窒息的话,艺术还可以让人踹口气。去年有一段时间,生活也是很混乱,整天不知道该干什么。每天晚上,我只能去外面转啊转,也不知道去哪。有天听到几个人在广场排练,有个弹吉他的,有个打卡洪鼓的,还有个打非洲鼓,那个鼓声让我觉得特别自由。突然一切都变得轻轻的,我跑回去,喝了两瓶酒,然后睡了一觉。
原来音乐的魅力在这里。
后来又有一次,我在图书馆闲逛,翻到一本画册,里面全是一些风景画,那个光和影特别漂亮,我觉得自己一下子就掉进去了。 色彩里面又是一个新的空间。
很多时候,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突然变得紧要,也就是那些瞬间,它们给予我一点灵光,然后我就能活下来。都说音乐是跟时间有关的,声音逃不脱时间的线性,但是与我而言,音乐是跟空间有关的。
咦,我在说什么,我想说该干嘛干嘛。不在乎生活的具体形态其实是最自由的,干什么工作,睡哪儿吃什么。那我也只能说我曾经感受过那种自由。曾经沧海难为水,这真的是一个诅咒。见过好人,就知道什么是不好,喜欢好人,就会讨厌不好的。人、物,乃至整个的生存状态,都是如此。所以《理想国》里面就讲,教育就是教人知道什么是善。善恶相斥,人们自不然就知道什么是不善。那么怎样让自己始终保持在那个理想的状态呢?这可能需要很强的创造力,然后付出很多,放弃很多。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乞食的过程。
我觉得自己应该还缺少一点勇气,跳出这个圈子。我背负的太多了吗?可是那不正是我应该面对的吗?这又是个悖论了。可能我还没有看清楚什么是本什么是末。本末倒置是可怕的事情。我始终是这样抓不住生活的重心。我应该冷静一下。
写下它不是为了说教。每个人好像都有观点,只有我活得不明白吗?没有结论没有观点,这就是目前的真实状态。接受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