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道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船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现实就是这样有情有节有故事此“乞食诗”读了之后令人十分难忘。
说得是自己一家人饿得实在无法忍受,只得出门去乞讨,但是能去哪儿为好呢? 总不能空手回来啊。于是,他走啊,走啊,走到了一家门前,举手叩门,等到主人来了,他却欲说还休,难以启齿。这是诗的前四句,描述了饥饿者凄凉的身影,艰难的脚步,困窘的情态和诗人复杂的心理,就像一幅人物画历历在目,又像一幕情景剧,触动我们的心灵。不是被饥寒所迫,音容何至于此?而当主人知道不速之客的来意后,给予了热情的款待。此时,我们再来看诗人的面貌,他竟欣然忘怀,谈笑谐谑,倾杯赋诗,胸怀变得异常坦荡了。
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诗人在告别的时候,真诚感谢主人的恩惠。他想起当年韩信受洗衣老妇一饭之恩的旧事,而以自己又无韩信之才,因而深感愧疚,自个儿表示将在阴间、来世相报人家。对此,宋朝大词人苏东坡曾这样数落前辈:“渊明得一食,至欲以冥谢主人,此大类丐者口颊也,哀哉!哀哉!”(《津建松书》卷一)。
一般欣赏者在哀叹之余,或许就会闭上书页,且尽快从悲伤的情绪中走出来。如果真的只是这样,那不是渊明的想法。我想,诗人是想通过这首诗的写作,让更多人明白“贫穷不可怕,饥饿不可怕,可怕的是,贫穷和饥饿可能会改变一个人长期坚守的东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