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有一种方式是采用提出问题,激发思考,然后开展教学的方法,叫做问题导入。这样的方式,让一节课富有一种引人入胜,层层推进渐入佳境的感觉。
走出课堂,面对一个问题,大家就一个共同的问题思考并智慧分享,也是一种逐步深入的升华方式。
观——观赏、观察、观点、观念、观看……观,即对事物的认识或看法。
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被大多数人所认知的三观,它们辩证统一,相互作用,崇高的真善美为三观的追求目标。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是中国共产党提出党的三观。佛教中的三观即一心三观,为空观、假观、中观。
那么,对于教师的职业观、生活观和学习观又有怎样的思考呢?
在追求效率的今天,“速成”被披上高效的外衣,却躲避不了皮囊之下的空洞。 很多事物我们看重结果,用堆砌的数据开始不问缘由的排序,例如对于一个孩子成绩的过分关注和追求,延展到对一个老师的评价,对一所学校的定位。很多人可能都看到这样的表象现状,可又有多少人关注过这样的存在本质上所带来的影响?结果固然重要,可忽略关注过程,只一味看重结果,您怎么看?管仲在公元前几百年就提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即树立、培育,非一日之功,非一时兴起,非一言以蔽之。
在很多人只关注教师外在教育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的时候,东北师范大学刘晓中教授提出这样一道思考题却引领我从教师的职业观、生活观和学习观三个方面去深入思考我对于这一事物的认识或看法。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像“低头拉车不看路”,日复一日,疲惫是因为机械的重复,没有思考便没有创新,没有创新便没有改变,这样一道思考题抛出来,让我在前行的路上急刹车,停下来,走进自己,透过问题反观自己“向内看”。
职业观、生活观和学习观,这三观既独立,又密不可分,相互关联又相互支撑。生活观、学习观、职业观——我这样排序。在我看来只有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的品质,在生活中有积极的正能量的人,才更会有不断追求目标的坚持成长的决心,而前行路上的成长唯一不变的方法就是“学习”,学习是关注精神的延展、沟通的交融和思想的共鸣,学习不止来自阅读书籍,更是来自一种真正对未知的渴求的学习的状态,学习不分时间空间,不存在想学却学不到的情况,除非不是真正的想,才会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和借口,最起码有一种学习就是来自对自己本身的反思,吾日三省吾身,从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中汲取并思考,“向内看”即自省,就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学习。思想,是行走的灵魂,书本那一端是不曾相见的旧识,佛说:前生五百次回眸才换得今生的擦肩而过,我愿用千万次回眸,换得今生与你相遇…而我深感“见字如面”,有谁会在意容颜而忽略灵魂的契合。每阅读一本书,都是在与一位智者深谈。见树又见林,被赋予能够汲取的智慧,应该本存一颗感恩之心。
教育,不是刺眼数据,教育,是点滴的积累,教育,不是瞬间灵光一现让人惊艳的绽放,教育,是涓涓细流水到渠成般积淀的厚积薄发。教育,是一种影响,用生命影响生命,教育,是当一个人走出校园还留在生命中的痕迹,教育,是活着的岁月里时时处处的存在……教师,不是知识的灌输者,教师,不是照本宣科的朗读者,教师,不是知识传递的传话筒,教师,是知识的点灯人!
教师的意义树人先树己,当我们拥有正确的生活观和学习观,用爱心、耐心和包容心去践行我们的教育观,我们便是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活出的是一种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