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城市的年味在哪里?

作者: 释然andy | 来源:发表于2017-02-04 20:18 被阅读70次
    �根据经济的发展状况,中国人喜欢人为的把城市分为一二三线城市,一线城市,(北上广深)以经济的飞速发展,发展平台的宽阔,吸纳着来自全国各地有梦想敢奋斗的漂泊者。于是,北漂,上漂,深漂在一线城市的奋斗的故事也如雨后春笋一般的蔓延!

    随着四面八方的漂泊者越来越多,一线城市的原来的韵味渐渐消散,消失殆尽。这时候,诸如北上广深 这样的一线城市就有了一个极为贴切的名字,叫移民城市。也正是由于全民的一次次的周而复始的迁徙,移民城市的同化程度越来越雷同,而属于移民城市本土的文化消失殆尽,渐渐成为一种类似于神话的“历史文化”。

    一、移民城市,相似的雷同。

    如今,如果硬要说出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的文化是什么?人们往往是从历时性的角度去回答问题。比如,六七十年代的老北京是什么样的;老上海的外滩是什么样的。而当今天的北上广深,我们却回答不出它们文化是什么样的。因为多元化,多民族在一个城市的大融合,让文化如同河水中的石头,磨掉了棱角,变成的如流水线生产的雷同的鹅卵石,而属于原来这片土地的文化,正在一步步消失殆尽,这种本土文化的孕育的土壤在一步步被压缩。

    二、春节那一座座空城,是本土文化的消失殆尽最有力的证据。

    春节是中国最具有仪式感的节日,所以,一线城市每年的春运都是一次浩大的工程,秉承着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传统,移民城市的春运要比春节热闹太多,年关将至,在新年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候,移民城市,就成了一座座实实在在的空城,街道萧条,门市关闭。而留在移民城市过年的人,似乎如何也感受不到移民城市的年味在哪?

    这就是移民城市的年味越来越淡,移民城市空城下的寂寥的原因。当我们从电视上听到空旷的地铁可以 横躺在座位上的地铁的时候,当我们看到地图上看到一片通畅的时候,近似于自嘲的本地人,确实在感觉不到生养自己几十年的这座城市的年味是什么?这份陌生感深深的烙在每一个本地人心中。

    当我走在老北京大观园那个名叫“庙会”的地方,听着一碗杏仁茶要价三十块的时候,我就已然明白,北京庙会的“包浆”已经被残忍的磨去,留下的只是如生产线上产出的一件件等待着被吹捧者哄抬价格的赝品,这就是一个北京人眼中当代的庙会。

    三、文化的“自净能力”也是有极限的。

    我们都知道,当污染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时候,污染就会肆虐的横生,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地污染都是这个道理。这也就是为什么北京的雾霾会越来越严重,或许在几年以前,空气污染问题就因为移民城市的成因超出了城市的自净能力。

    同样,文化也如此,文化是人类长期的劳动过程中积累下来的超出生产实用范畴的概念,它源于生产劳动,又高于生产活动。当一个城市迁移的脚步加剧的时候,机遇和风险是同在的。不错,移民城市的经济发展有目共睹是这个城市奋斗的每一个人共同的结果,而消失殆尽的本土文化也是移民城市经济发展的非常显著的弊端,我们不去探讨弊端是本土还是外地人造成,因为,这样的争论毫无意义,更容易引起“地域黑”。但是,城市的文化,需要这个城市的每一个人去珍惜和捍卫。

    四、移民城市的漂泊者是励志的,值得敬佩的,他们自己的内心并不苦。

    老实说,我从内心里很敬佩那些背井离乡,带着梦想来大城市奋斗的人。他们是励志的,浪漫的,有情怀的,起初,这些带着梦想的年轻人干净的眼睛都是炯炯有神的,但是,渐渐地,高额的生活成本,风云变幻的房价,地方保护政策,让一部分漂泊者心生嫉妒,他们从抱怨这个城市的房价物价,到抱怨这个城市的政策,再到抱怨这个城市的本地人。渐渐地,这一部分人成为了负能量爆棚的漂泊者。

    对于这一类人,我只想说,即使不爱,也别伤害。离开也未尝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或许,这类人还有选择,而在这个城市没房没车的年轻一代的本土北漂,却依旧在这个城市痛并快乐的或者,我们和其他的漂泊者共同承担着高额的物价房价。

    我曾经地安门看见过睡在后海旁边的“北漂”,也看到过睡在地下通道,立交桥下,被子盖得严严实实的漂泊者。我想奉劝这一类漂泊者,如果你来到北京只是能够睡一睡后海旁边的马路和二环下的立交桥,这种漂泊者不做也罢。‘食色,性也。’吃饭睡觉是人的本性,如果连温饱都保证不了,也丢失了人的尊严,何谈理想。

    城市的漂泊者,他们靠自己的双手,靠着那一份执着的梦想,渴望着诗和远方的生活。这本来是一件美好的事,当我们背井离乡来移民城市奋斗,我们应该爱这座城市,靠着自己工匠的手打造出一片属于自己,也属于这个城市的天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移民城市的年味在哪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qqs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