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进了2023的三伏天。
三伏天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老百姓说的“苦夏”就在此时。三伏的“伏”一说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这和人体也是通的:夏天都觉得热,但是体表热,体内却寒。这时节你摸摸自己的胃部多半是凉凉的。所以天再热也尽量少食寒凉。那样会让体内寒湿更甚。
“伏天”的提法,是起源于春秋时秦国,《史记·秦纪》中有记载:“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
唐人张守节又说:“伏者,隐伏避盛暑也。”意思这老热的天儿,猫在家里(伏)着是最舒服的。所以叫三伏。
今人梅耕心又有云:“工业化后,人们居住的城市成了钢筋混凝土的森林。楼房是水泥的,道路是水泥的,连地也都成了水泥的。水泥有个水字,本来应该有柔媚、曼妙的意境。可水泥却只剩个硬。就好像给城市覆上了硬硬厚厚,不透气的壳。水下不去,热也无法消散。暑热就氤氤氲氲地付在城市地表和空气里。这是伏的新解。”
不过今年入伏三天,雷雨连连。完全没有点三伏天的样子。
民间有谚:头伏有雨,伏伏有雨。
意思比较明显,就是入伏第一天下雨,那么中伏、末伏都会下雨。反映出今年雨水充沛,秋粮生长条件较好,是个丰收年。所以也有“入伏下雨,庄稼成长”的谚语。
谚语:淋了伏王,一天一场,也是这个意思。伏王即入伏的意思。所以又有谚云:“淋了伏头,下到伏尾”。
可另一些入伏农谚的说法则相反。
如:头伏漏,枯死豆
意思是如果头伏第一天下雨,尤其下大雨,那么后面的日子就会少雨,这样秋收就很难有收成。
又如:淋伏头,晒伏尾;雨打伏头,晒死牯牛,也都是说三伏第一天下雨并不好。
农谚都是先民生活智慧的结晶。大概是地域气候条件不同,所以才有了这样截然相反的说法。而民间的智慧也要与时俱进。
如现代人梅耕心所说:我们都生活在水泥森林里。离祖辈亲近自然的状态已经越发遥远。工业化给人们带来生活的便利与享受。但是也影响着气候向不可逆的方向越走越远。而且头疼的是:还停不下来。
如此这般,望着初伏这淋漓的雨。感受着抚在脸上凉凉的风。只想到一句:希望自然如此厚待你,你也得这样厚待自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