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听了申荷永和武志红主题为中国式焦虑的对话,作为女性、妻子、母亲、女儿、教师等角色,对其中的宗族观念 我非常感慨。下面的话,您可以认真看,也可以当成笑谈。
在中国曾经有人说,现在人们漠视家庭、宗族观念了,失去多少好处,比如为社会稳定性打下基础,比如为穷人的孩子求学路做了保障。而实际上它的弱化是件大好事,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的结果让社会稳定,大众素质的提高已经成为普及现象,而不是去走回头路。
那我们来看看宗族观念是怎么形成的,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里,多数人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很难生存,那么靠血缘、姻亲连接起来的宗族的抱团取暖,使很多不可能成为可能,不仅生存问题解决了,而且还有很多发展的机会。比如"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比如漂洋过海经商的多是一个人带出多个人,还有升级版的是地方会馆、地方商会,互帮互助,团结发展,支持到没有条件的个人求学、经商。
中国式焦虑之宗族观念宗族观念后来带来了收养儿子、过继儿子、因为是女婴而打胎或者生下来后送人的社会现象,这里就有骨肉分离。最恶劣的是杀死女婴,剥夺人基本的生存权利。随之而来是贩卖婴儿的市场,尤其是男婴。当然大家会说这种情况也得到有效的遏制。经济发展让个人养活自己成为可能,甚至可以发展得很好,这才是宗族观念慢慢弱化的根本原因。
我们国家有个典型的宗族观念的社会现象是"重男轻女",这是"传宗接代"的衍生物。因为姓氏习惯的原因,女性嫁出去是随夫姓,生下的小孩也是随夫姓。当然从姓氏上讲女性只要出嫁就是婆家人了,上婆家家谱,在娘家是没有资格上家谱的,死后埋在婆家坟地。所以姓氏习惯不是一个简单的习惯,它彰显了财产继承权、基因传承的确认权,连现代社会甚至都有小夫妻因为孩子姓什么发生争议而离婚的事情发生。因为只有女儿,爸爸会遗憾地说将来自己的钱便宜了别人家的儿子。
看看取名字上反映父母的传宗接代的焦虑吧,有女孩被取名叫迎娣、招娣、盼娣,还有若男、正男、胜男等等,让被这样名字陪伴的女孩情何以堪啊,她会如何谦卑地或者叛逆地与父母、兄弟或者自己的丈夫、孩子相处呢?
连现在医院的产房门口等待的家属都有听到"女儿"后,咬牙切齿地说丫头片子。我想他是不是觉得女孩是为别人养的呢,"片子"是不是"骗子",把他的钱骗走了?大家还记得网上一个广东籍的父亲为自己生重病的女儿众筹的故事吧,后来网友知道真相后伤透了心。他们家四套房,经济条件相当不错。他声称多么爱女儿啊,父女情深,但是他的四套房没有一套跟女儿治病有关。两套留给儿子,还两套留给自己夫妻俩养老。当然这样的现象比较极端,相对而言"重男轻女",城市好过农村,发达地区好过欠发达地区。
但是在中国社会就业这样的现象也很常见。因为孩子的孕育、哺乳、扶养大都是妈妈完成的,在孩子太小时女性会把精力放在孩子身上而会影响到工作,所以社会招聘对女性有歧视。"你结婚了吗""生了小孩吗",这样的问题单位非常关心。从现在的国策来说,单位面试时恐怕还会加一句"你打算要二胎吗"或者"你生了二胎吗"。
由此如女性生育后因为难以兼顾可能被迫辞职,或者放弃已经获得的职务和业务发展的可能性。
中国式焦虑之宗族观念再说一个现象也是宗族观念的衍生物,节假日的团聚年轻人被父母、亲戚逼婚、逼生子、逼生二胎。说"逼"可能有些严重了,但是文化心理上的影响对年轻人而言也是会让他们产生内疚感。想要有自己独立的选择,却一直被文化环境裹挟,用"逼"能接近年轻人的内心感受吧。尤其是从农村和欠发达地区走出来的青年。现在在大城市有一大群老年人参加广场或者公园庞大的相亲会,和其他老人交流自己孩子的条件,定下相亲的时间,成为一道世界奇景。
从另一个角度看,宗族观念让很多至亲甚至远房亲戚有明显的界限不清,生活侵入。干预个人和小家庭的决定、干扰他人的生活,把别人的家当成自己的家,打着关心的名义指手画脚。或者把小家庭的努力帮助当成理所当然,以至于影响到小家庭的和谐关系,比如社会上一度有个论调要远离凤凰男就与此有关。当然任何事情都有两面,宗族观念也让人感受到大家庭的浓浓亲情、情感温暖。
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当人们把中国人和西方人对比时最大的差异是,我们更重视集体,而他们更重视个人。随着国家经济的进步,宗族观念必然走向弱化,它所带来的优势或者劣势都慢慢会消失不见了。不管你觉得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它只是滚动着的历史车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