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我可以在朋友圈发个昏天暗地的,打点滴了,和朋友喝个下午茶了,被人欺负了,都要在朋友圈里写上几句。
那时候的自己,把朋友圈当做发泄地,什么伤春悲秋孤独寂寞冷,都在朋友圈里被人一览无余,不开心时甚至连发几条心情刷屏朋友圈,引得别人问我:你怎么啦?
一天有3条朋友圈正常不过,更别说1个月了。从访客的角度看,怕是觉得这种频发朋友圈的人有表演性人格吧。
自从朋友圈开设可见范围功能,我就马上把朋友圈设置为三天可见。
说白了也没人看,但还是因为朋友圈可以让我情绪泛滥,又后知后觉需要掩人耳目的心思,这一秒理性的自己讨厌上一秒矫情的自己的心思。
三天可见,打开自己的朋友圈界面,会发现三天前的条条框框都已消失在他人的视野中,像铺满的俄罗斯方块一般消失殆尽,无论好与坏,乐与悲。我们就这样给自己的情绪找一个心安理得的城堡,72小时过去,那些痛苦咆哮的,得意洋洋的时刻已从我们脑海中抹去,无喜亦无悲。
但对于那些关心着我们生活的朋友,俄罗斯方块般的朋友圈也渐渐拉开我们的距离。
我发现自己越来越步入“沉稳”的状态了,看看我18年的朋友圈,每个月就只有3-5条状态,内容也就是分享链接,或者不带情绪的图片。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至少微信里的人不再把我当作一个幼稚的女生,不再把我当作一个天天无病呻吟无所作为的人了。
随着微信里的人日益增多,朋友圈已经不是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增加的是同事,领导,合作伙伴,而纯粹谈天说地的朋友却在彼此心照不宣的默契中脱离了联系,毕竟每个人都很忙。
不可能把那些暗无天日的绝望和一时的愤怒展现在这些靠利益关系维持着的人们面前,一是不能让人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毕竟有的人就想等着看你笑话呢。二是自己也不想让人厌烦,认为我如此幼稚和矫情。
我猜许多人有这样顾全大局的心理,所以朋友圈里呈现出来的不外乎是:去巴厘岛吃大餐了,和姐妹去网红店打卡了,自己获得哪些成就和奖励了……
所以在朋友圈设置3天可见后,我还是对朋友圈兢兢业业,虽然偶尔到了公园里想感叹一下今晚夜色真美,偶尔吃了煎饼果子想感叹下味道真好,心血来潮化了个眼妆想感叹下岁月如梭,但是点击编辑的加号之后,我还是默默退出了:我怎么能比别人low?并不怕看见的人们笑话我,只是处在分享的都是岁月静好的这一圈朋友里,发这样的状态总有些拘束羞涩。
也不是说这些精致美好的时刻是别人刻意展现的,有人是真正过着这样的生活。
然而我不再随便把真实的自己展现出来了。
现在可以承包心事,发泄情绪的社交软件越来越多,随着微信上朋友的互动越来越少,我就把那些风轻云淡的小幸福,和触景生情的难过转移到另外一个阵地里去了。
朋友圈,就只能用精致的面容告诉大家:我过得很好。面无表情,但是精致就好。看久了,可能会索然无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