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数力与修力

作者: 晋陵路边人 | 来源:发表于2018-12-11 20:34 被阅读1次

1 二力

有二种力。何等为二?谓数力及修力。

何等为数力?谓圣弟子坐闲林中树下,作如是思惟:身恶行,现法、后世受于恶报。我若行身恶行者,我当自悔,教他亦悔我,大师亦当悔我,大德梵行亦当悔我,以法责我:恶名流布,身坏命终,当生恶趣泥犁中。如是现法、后报身恶行断,修身善行。如身恶行,口、意恶行亦如是说,是名数力。

何等为修力?若比丘学于数力,圣弟子数力成就已,随得修力;得修力已,修力满足。

(六六一)

悔,懊悔以前所做的不对;悔我,由他人指出我以前所做的不对,使我懊悔。

有两种力:数力及修力。

一、数力。数,即数落,列举过失加以责备。数力,能够从身行、口行、意行中发现自己的过错,认识到这些过错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并且愿意自我改正,或者借助他人的力量来发现自身的错误,帮助自己改正。数力包括下面几个内容:

1 数力的对象,是自身的身、口、意三行;

2 数力的内涵,是发现自身三行中的恶行,不善行。

3 数力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清楚认识到恶行、不善行的后果,并愿意改正;

4 达成数力的途径:一是自我发现过错,自我悔改;二是借助他人,若自己不能认识到自身不善行,那么应当借助他人,或大师、大德等人来帮助自己。

二、修力。修力,谓修正自身的身、口、意三行的力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截断身口意中的恶不善法,这相当于对已经脏了的镜子进行洗净的能力;二是能使身口意中的善法增长,这相当于使已经干净的镜子具有不再沾染灰尘的能力。

学习佛法的过程是一个发现自身不善法与断除不善法、增长善法的过程。数力着重于发现自身的不善行并愿意付出努力改正,修力侧重于实现修正由数力发现的问题。数力是修力的前提,无数力则修力失去方向;修力是数力的发展,无修力则数力没有意义;修力的增长亦能增长数力的力量。

数力与反省的区别。数力是佛法用语,是圣弟子通过数力来发现并悔改自身的不善行,不如法的地方;反省是儒家用语,是儒家学者反思自己的行为,以达到圣人的标准。

2 数力为本

圣弟子学数力成就已,贪、恚、痴若节若尽。如是圣弟子依于数力,尽立数力,随得修力;得修力已,修力满足。

(六六二)

节,减少。

修习者若能成就数力,那么贪、嗔、痴就会逐步减少,最终灭尽。所以修习者应当依靠数力,竭力培养数力,这样就能得到修力,并使得修力满足。

3 修力

何等为修力?谓修四念处。

如四念处,如是修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四道、四法句、止观,亦如是说。

(六六三)

本经提出了修力的十种类别,这是从十个层面来诠释修力,如果把修力比喻成一把非常锋利的刀,那么对这把刀的表述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特定的表述,比如这把刀的质材、锋利度、长宽大小轻重、用处、刀本身的装饰等等,但这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描述,其描述的对象都是刀,同样的,佛陀虽然从十种层面来诠释修力,但都是描述的修力本身,因此,对这些修力的理解不能割裂开来,要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理解,只强调某一种修力是不对的,对实际修行时也是有害的。

一、八正道,这对佛法修习的纲领性解说,其它道品与修法都是对这个纲领的扩展补充性解说;

二、五根,修力的根源;

三、五力,推进圣弟子解脱的五种力量;

四、四正断,应用修力的方法;

五、四念处,是建立修力的基础,一切修力的产生、壮大、运用都不能离于四念处;

六、七觉支,是修力成就时,觉的次第,学习佛法是为了觉悟,七觉支表述了觉悟的步骤;

七、四如意足,佛法成就的利益,这是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的;

八、四道,在修习佛法四个阶段上的修习指南。

九、止观,成就修力的修法,止观是修习佛法的根本方法,也是唯一的方法,除止观之外别无其它修习佛法的方法,止与观相辅相成;

十、四法句,是成就者弘扬佛法时的原则指导;

4 三十七道品

若有比丘于此座中作是念:云何知、云何见,疾得漏尽者。我已说法言:‘当善观察诸阴,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我已说如是法,观察诸阴。而今犹有善男子不勤欲作、不勤乐、不勤念、不勤信,而自慢惰,不能增进得尽诸漏。若复善男子于我所说法,观察诸阴,勤欲、勤乐、勤念、勤信,彼能疾得尽诸漏。

(五七)

三十七道品是佛法修习方法的概括性表述,指: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这些道品分为七大类,共计三十七种,所以统称为三十七道品。分别从七个层面表述了佛法,这七大类中,四念处是修习佛法的对象,四正勤是修习佛法的方法,四如意足是评价修习佛法成效的标准,五根表述了修习佛法的力量来源,五力表述了修习佛法的力量,七觉支是表述正觉升起的阶第,八正道是以上六种道品的概括性表述。

三十七道品中是从七个层面表述佛法的修行,这七个层面是同时在不同程度上推进的,在修习佛法的任何阶段都应从这七个层面进行自我审查,只要正确依法修习,那么在任何某一特定的时间段内,都能查觉到这个七个层面的不同进展情况,虽然某些道品的力量可能会比较弱,但这并不表示没有。充分理解三十七道品,并时时自我审查,那么就能够知道自身当前修行所处的阶段,而且这种知道是不需要他人告知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三十七道品分为七大类,共计三十七种,其中有一些道品的名称是相同的,比如五根中的精进根是四正勤,五力中精时力也是四正勤,七觉支中精进觉支也是四正勤,由于存在着相同的名称,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三十七道品中有些道品是重复的,所以他们在解释三十七道品时,往往会把这些道品合并成十三种进行讲解。这样的解释方法是极其错误的,首先,这种合并解释的方法羞辱了佛陀和那此结集杂阿含经的那些阿罗汉们,因为,如果合并解释的方法是正确的,那么佛陀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分解为三十七道品进行讲解呢,为什么那些结集者要不厌其烦地把这些道品都记载下来呢?为什么他们不采用这种合并解说的方法呢?难道佛陀和结集者的智慧都不如后世的那些合并解释者吗?因此可以肯定,三十七道品分别解说方法一定有其深刻的内涵,那些合并解释的人都没有理解这个内涵。其次,而三十七道品的分别解说不仅提供了修习佛法的指南,也提出了评价习佛成效的标准,这种分别解说顾及了修行中的方方面面,全面理解三十七道品能够帮助修习者在实修过程中不偏离佛法的方向,帮助他们最终的自我证知。合并解释无益于提高学佛者认识佛法,无益于他们实修佛法,因此那些信奉合并解释的人最后都走进了迷茫,为了解决自身的疑惑,他们提出了许多光怪陆离的观点,最终无法避免地认为在三十七道品之外还有其它的佛法修法。

5 一乘道

有一乘道,净众生、离忧悲、灭恼苦,得真如法,所谓四念处。何等为四?身身观念处,受、心、法法观念处。

(五三五)

佛、世尊、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说六法,出苦处升于胜处,说一乘道,净诸众生,离诸恼苦,忧悲悉灭,得真如法。

(五五○)

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说四如意足,以一乘道,净众生、灭苦恼、断忧悲。

(五六一)

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说三种离炽然,清净超出道,以一乘道,净众生、离忧悲、越苦恼,得真如法。

(五六三)

一乘道,一,不是唯一的意思,在这儿是一种的意思;乘,车;道,道路。一乘道,比喻说法,比喻一条能够达到涅槃的道路。在杂阿含中有四种被称之为一乘道,即四念处、六随念、四如意足、戒定慧。

在杂阿含经中,有四种修法明确被称之为一乘道,这四种一乘道是从四个角度分别解说解脱之道。四念处是从修习的对象解说解脱道,六随念是从入门之法解说解脱道,四如意足是从修习佛法的效果角度解说解脱道,戒定慧是从修习的三种角度解说解脱道。这四种一乘道相互补充说明,保证了对解脱道解说的完整性,因此在学习佛法时不应过分强调某一种一乘道,而应当平等视之,并在修行中时时从四个角度分别进行自我审查,可以有效地防止修止修行者偏执于某一层面。

相关文章

  • 40-数力与修力

    1二力 有二种力。何等为二?谓数力及修力。 何等为数力?谓圣弟子坐闲林中树下,作如是思惟:身恶行,现法、后世受于恶...

  • 修心与修力

    修心与修力 文/子湛 人这一生,修心和修力大抵是旗鼓相当的。 这儿的修,主要谓之:修炼。 修炼就像打游戏升级一样,...

  • 人最要修哪种力

    人最要修哪种力? 觉知力。 如何修觉知力? 谨言,慎行。

  • 几个无量纲数

    Re 大名顶顶的雷诺数,决定流动特性,惯性力与粘性力之比雷诺数Re (Reynolds number) Re=ρ...

  • 2019-02-25

    修道之人修力,是为了庇护道心,而不是艰苦问道修心,只为修力

  • 德修,学讲,义徙,善改,问题试答

    大家好,今日论语以下问题与大家交流 1、 修德、讲学、徙义,改过,四者的关联性为何? 德是智慧力,修德提升智慧力,...

  • Science Basic rules

    St (Strouhal number) 斯特劳哈尔数,表示局部惯性力与变位惯性力之比。当流体作定常运动时,局部惯...

  • 顺境修心,逆境修力

    多个领域横向发展,纵向发展“业务领域”,这应该是每个人的必修。 修力,是修行。修心,亦是修行之一。顺境修力,逆境修...

  • 一乘禅师:如何摆脱念力的纠缠

    神通再大,大不过业力。 业力再大,大不过愿力。 愿力即念力,念想,人的愿力可以波及所处的整个能量层,修行人通过修愿...

  • 数元 ——圆梦

    一、数元思维艺术 训练专注力、强化计算力、激发学习力 服务4—12岁学生。 二、数元托管 午托、晚托、节假日托,有...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40-数力与修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qze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