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04]送你一眼“憨憨泉”

作者: 蒋坤元 | 来源:发表于2019-02-28 03:47 被阅读94次

我的第二本书《心有诗意》,有评论家亦然写的《送你一眼“憨我的第二本书《心有诗意》,有评论家亦然写的《送你一眼“憨憨泉”》,它发表在《东方明星》杂志1999年第3期:

人们对名言大都有各自的理解。我觉得 “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如果表述为“作家是建造人类灵魂居所的工程师”更妥当些。前者有些玄,也不太她弄,设计呀,施工呀,可操作性差;后者好多了,作家造些房子——文学作品——让人们各取所需,选合适的来安放自己的灵魂,蛮好。商品社会里的人捧着自己的灵魂无从适从、无家可归,挺累,也挺惨。所以一个健全的社会不能没有作家,如同一个现代社会不能缺少房地产商。

作家们当然也有分工,大作家造大房子,小作家造小房子。大手笔造“广厦”“大庇天下寒士”,小秀才“小筑”,以免“吾庐独破”。通过写作防止自己人沦为坏人,这也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至于还能拿稿费,那是从善的奖金。如果竟然有读者喜欢,那绝对是上帝赐福。我这种想法与文友蒋坤元不谋而合,不过他表达得比我生动得多:现在农村里富了,很多人赌钱,我一有时间就写,自然没有机会去赌钱,社会上就少了一个赌徒了。在他看来,没成为赌徒是他从事写作的首要收获。

这话有点好笑,小蒋说话常常引人发笑,有一种憨憨的幽默,幽默是一种清亮的智慧,憨自然是出于性格的本真,其实又何尝不是一种生存智慧?(顺便送小蒋一个现成的书名叫《憨憨泉》,供他今后再结集出书时参考)

小蒋至今创作出版了《梦里水乡》、〈心有诗意〉两本散文集了,令人瞩目。他的散文当然不止是通向赌场的路障。他首先是个歌者,苏南农村的乡风民情,农家小伙子的如烟往事,他唱起来端的是如痴如醉一往情深。他的歌不是大喊大叫,不是嗲声嗲气,不作很艺术的抒情,也不来很哲理的说教,而是简洁明了,一段一段地为你娓娓道来。只要你不对他的珍珠之乡感到厌烦,你就不会对他的文章感到厌烦,他肚皮里的货色似乎不少,笔下作品源源不断,在都市的文化盛宴上,他的文章恰似舒展在报纸副刊上的马兰头,他的作品颇对不少读者的口味,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不再是“大洋全”了,而是“名优特”,在这一点上,人们的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倒是十分合拍。就小蒋而言,“名”还不够大,听说在家乡一带是有了,但距离卖名气没有尚有差距;“优”呢?那得评论家和读者们说;唯有“特”字,小蒋是有的,你要了解他的珍珠之乡,又没有时间前往蹲点采风,那你尽可以翻翻他的书。

我曾经听小蒋很动情地讲过一个故事:他的村子里一位很穷的老渔民,会唱很多的吴歌。老人很穷,吃不饱饭,便什么都吃,连死猪肉都吃。小蒋等一班小孩想听老人唱吴歌了,就跑去捉癞蛤蟆给老人吃,一只癞蛤蟆唱一只歌。后来小蒋长大了当兵了,从部队回来再去看老人,老人已经过世了。谈到这里小蒋便怅然若失很后悔,没把老人唱的吴歌记录下来,现在是老人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了。小蒋不会唱卡拉OK,一有空就写呀写呀,要把周围乡亲们有趣的事都写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他那珍珠之乡的可爱。

小蒋的散文创作从写读者来信始,说起来也挺有意思,他八十年代初当上了工程兵,新兵蛋子当然想立功,大家都想,真立功便不容易。他打听到能在报上发表十篇稿子就可以立一次三等功,于是就干起来,他写的主要体裁就是读者来信,一下笔就是四个大字——编辑同志(冒号)。最后这位貌不惊人的小伙子竟然真的凭写作立了三等功,还差点提干——如果南京军区新闻教导班不撤销的话。

复员后便是工作、结婚、生子三部曲。这些例行公事忙过去了,他的笔头子痒了,重操故伎,写了一篇《巧遇刘琦》,这篇仍然以“编辑同志”,开路的文章被信访组的老师转给了副刊部,副刊部的老师删去“编辑同志”作为散文发表了,成为小蒋创作道路上的第一个脚印,在此小蒋再没写过“编辑同志”,也不写新闻报道,一心一意写他心中的散文。

小蒋是真心喜欢写作,能写作比干什么都高兴,他在喜欢写作的同时连带喜欢上冬天,因为冬天的夜晚写作时间长,他要写作只能在晚上写,白天要上班,到了家要做家务,夫人徐勤在一家企业任副总经理,很忙,这就决定了小蒋要在家里担任“总经理”。徐勤很欣赏丈夫的写作才能,也很支持他,文学朋友来了,徐勤只要在家都热情地招待,小俩口儿分工很明确,一个搞物质文明,一个搞精神文明,两手都抓,两手都蛮硬,一个是轰轰烈烈,一个是热气腾腾。

小蒋的外貌当得一个“粗”字,不熟悉他的姑娘们说他不像舞文弄墨的,而像“开拖拉机的”;小蒋的性格当得一个“憨”字,我早就知道他的职业是跑供销,还跑得挺顺,企业里的半壁江山都是他跑下来的;听说他在业务圈子里挺有名气,都知道他是作家。作家一旦跑起供销来确实有特点,第一条便是初次见面不送名片送他的散文集,散文集作为名片,当然要比普通的名片份量重点。不过,与他在一起我心里嘀咕,这人一点花言巧语都不会,这供销是怎么跑的?不像。不过,他的文章写得挺“像”。不读他的文章,所有的人都绝对想不到他还另有锦心秀口。值得一提的是,他做人也做得挺“像”,文章发表得不少了,两本散文集出版后反响都不错……不过一直没见到他张罗“作品讨论会”,也没请人憨泉”》,它发表在《东方明星》杂志1999年第3期:

人们对名言大都有各自的理解。我觉得 “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如果表述为“作家是建造人类灵魂居所的工程师”更妥当些。前者有些玄,也不太她弄,设计呀,施工呀,可操作性差;后者好多了,作家造些房子——文学作品——让人们各取所需,选合适的来安放自己的灵魂,蛮好。商品社会里的人捧着自己的灵魂无从适从、无家可归,挺累,也挺惨。所以一个健全的社会不能没有作家,如同一个现代社会不能缺少房地产商。

作家们当然也有分工,大作家造大房子,小作家造小房子。大手笔造“广厦”“大庇天下寒士”,小秀才“小筑”,以免“吾庐独破”。通过写作防止自己人沦为坏人,这也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至于还能拿稿费,那是从善的奖金。如果竟然有读者喜欢,那绝对是上帝赐福。我这种想法与文友蒋坤元不谋而合,不过他表达得比我生动得多:现在农村里富了,很多人赌钱,我一有时间就写,自然没有机会去赌钱,社会上就少了一个赌徒了。在他看来,没成为赌徒是他从事写作的首要收获。

这话有点好笑,小蒋说话常常引人发笑,有一种憨憨的幽默,幽默是一种清亮的智慧,憨自然是出于性格的本真,其实又何尝不是一种生存智慧?(顺便送小蒋一个现成的书名叫《憨憨泉》,供他今后再结集出书时参考)

小蒋至今创作出版了《梦里水乡》、〈心有诗意〉两本散文集了,令人瞩目。他的散文当然不止是通向赌场的路障。他首先是个歌者,苏南农村的乡风民情,农家小伙子的如烟往事,他唱起来端的是如痴如醉一往情深。他的歌不是大喊大叫,不是嗲声嗲气,不作很艺术的抒情,也不来很哲理的说教,而是简洁明了,一段一段地为你娓娓道来。只要你不对他的珍珠之乡感到厌烦,你就不会对他的文章感到厌烦,他肚皮里的货色似乎不少,笔下作品源源不断,在都市的文化盛宴上,他的文章恰似舒展在报纸副刊上的马兰头,他的作品颇对不少读者的口味,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不再是“大洋全”了,而是“名优特”,在这一点上,人们的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倒是十分合拍。就小蒋而言,“名”还不够大,听说在家乡一带是有了,但距离卖名气没有尚有差距;“优”呢?那得评论家和读者们说;唯有“特”字,小蒋是有的,你要了解他的珍珠之乡,又没有时间前往蹲点采风,那你尽可以翻翻他的书。

我曾经听小蒋很动情地讲过一个故事:他的村子里一位很穷的老渔民,会唱很多的吴歌。老人很穷,吃不饱饭,便什么都吃,连死猪肉都吃。小蒋等一班小孩想听老人唱吴歌了,就跑去捉癞蛤蟆给老人吃,一只癞蛤蟆唱一只歌。后来小蒋长大了当兵了,从部队回来再去看老人,老人已经过世了。谈到这里小蒋便怅然若失很后悔,没把老人唱的吴歌记录下来,现在是老人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了。小蒋不会唱卡拉OK,一有空就写呀写呀,要把周围乡亲们有趣的事都写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他那珍珠之乡的可爱。

小蒋的散文创作从写读者来信始,说起来也挺有意思,他八十年代初当上了工程兵,新兵蛋子当然想立功,大家都想,真立功便不容易。他打听到能在报上发表十篇稿子就可以立一次三等功,于是就干起来,他写的主要体裁就是读者来信,一下笔就是四个大字——编辑同志(冒号)。最后这位貌不惊人的小伙子竟然真的凭写作立了三等功,还差点提干——如果南京军区新闻教导班不撤销的话。

复员后便是工作、结婚、生子三部曲。这些例行公事忙过去了,他的笔头子痒了,重操故伎,写了一篇《巧遇刘琦》,这篇仍然以“编辑同志”,开路的文章被信访组的老师转给了副刊部,副刊部的老师删去“编辑同志”作为散文发表了,成为小蒋创作道路上的第一个脚印,在此小蒋再没写过“编辑同志”,也不写新闻报道,一心一意写他心中的散文。

小蒋是真心喜欢写作,能写作比干什么都高兴,他在喜欢写作的同时连带喜欢上冬天,因为冬天的夜晚写作时间长,他要写作只能在晚上写,白天要上班,到了家要做家务,夫人徐勤在一家企业任副总经理,很忙,这就决定了小蒋要在家里担任“总经理”。徐勤很欣赏丈夫的写作才能,也很支持他,文学朋友来了,徐勤只要在家都热情地招待,小俩口儿分工很明确,一个搞物质文明,一个搞精神文明,两手都抓,两手都蛮硬,一个是轰轰烈烈,一个是热气腾腾。

小蒋的外貌当得一个“粗”字,不熟悉他的姑娘们说他不像舞文弄墨的,而像“开拖拉机的”;小蒋的性格当得一个“憨”字,我早就知道他的职业是跑供销,还跑得挺顺,企业里的半壁江山都是他跑下来的;听说他在业务圈子里挺有名气,都知道他是作家。作家一旦跑起供销来确实有特点,第一条便是初次见面不送名片送他的散文集,散文集作为名片,当然要比普通的名片份量重点。不过,与他在一起我心里嘀咕,这人一点花言巧语都不会,这供销是怎么跑的?不像。不过,他的文章写得挺“像”。不读他的文章,所有的人都绝对想不到他还另有锦心秀口。值得一提的是,他做人也做得挺“像”,文章发表得不少了,两本散文集出版后反响都不错……不过一直没见到他张罗“作品讨论会”,也没请人评论,问他有没有想加入作协,他呐呐以对,没有很多流行的“想法”,一切都很平淡。这一点倒令我暗暗称奇。

作家分两类:一类是人生为文学,一类是文学为人生。前者是注定要写进文学史的,非天才、大才、奇才不办;后者侧是为了丰富生活,愉悦精神,为自己,也为别人。我看到小蒋写的文章标题很多,但还没有看到他写过诸如《我的文学观》之类的文章,于是估计小蒋也属于后者。这也挺好,就像人间要大江大河,也要小井小泉一样——哪怕是一眼“憨憨泉”。

相关文章

  • 打油一首君莫笑,已将作家吟成篇

    ——读著名企业家和作家蒋坤元的经典文章《我的书(04)送你一眼“憨憨泉”》 亦然评论最公允, 作家就是憨憨泉。 泉...

  • 我的书[04]送你一眼“憨憨泉”

    我的第二本书《心有诗意》,有评论家亦然写的《送你一眼“憨我的第二本书《心有诗意》,有评论家亦然写的《送你一眼“憨憨...

  • 旺山憨憨泉

    那天中午与老同学蒋坤元分别后,我们几个去了附近山里。太阳雪的娘家就是旺山的,她告诉我们旺山很大的,山上还有野猴子,...

  • 我的第4本书《憨憨泉》

    今天推出我的第四本书,这本书叫《憨憨泉》(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发行)。你说,这书名好像有相似之感,这就对...

  • 《憨憨泉》原来再版过的

    我的一本书《沉到河底就能采到珍珠》,2019年5月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现在当当网卖的应该是笫二版的书了。感谢各地读...

  • 我的书[11]我的第四本书《憨憨泉》

    今天推出我的第四本书,这本书叫《憨憨泉》(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发行)。你说,这书名好像有相似之感,这就对...

  • 憨憨的简书

    由于没有拿充电器导致手机没电关机了,所以暂用亚男的手机发简书 每周五都是忙忙碌碌的一天,劳累的小伙伴们早点睡觉,生...

  • 憨憨的我

    憨憨的我 ...

  • 憨憨学校的憨憨

    临近暑假,憨憨学校终于想通了给学生寄课本。 一边说要寄, 一边说要准备返校事宜, 美女无语(* ̄rǒ ̄)抠鼻屎

  • 午间小剧场之造句

    题记——分享真实故事,让你们也能参与其中噢! 就在刚才,我看了一个简书作者写的文章就想起以前憨憨的我...(憨憨...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的书[04]送你一眼“憨憨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reg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