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行业故事
热爱电影的文艺青年,最后走入了古墓……

热爱电影的文艺青年,最后走入了古墓……

作者: WhatIfYou | 来源:发表于2017-11-01 10:45 被阅读0次

    《失落的沉船宝藏——皇室三百周年纪念币的故事》

    《暴雨“洗”出1200年前的古墓群》

    《数百万只木乃伊犬曾被献给阿努比斯神》

    《维京人的时尚之风——颜色、皮毛、丝绸》

    《如何进入米开朗琪罗在佛罗伦萨的秘密房间》

    ……

    这些诙谐新奇、不端不装的文章标题来自一个叫“考古小站”的网页,最初是人人网上建立的一个名为考古资讯的小站,小站成员来自国内外不同高校的考古文博专业学生与爱好者。

    他们翻译了各国最新的考古资讯及研究动态,语种包括英语、日语、德语、法语、意大利语、韩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以及俄语等等,内容涵盖各大洲的考古、历史、文化遗产资讯以及圣经考古等,还包括一些重要的国外期刊的摘要介绍,以及国外重大考古学会议的介绍等。

    小站在2012年3月成立,关注人数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达到了上万,在李济考古学奖学金公众考古组的评选中,他们收到的推荐信,厚厚一叠甚至超过了其他参选者的总和。后来慢慢地,又演变成了App、公众号,并且推出了国内首家考古类网络脱口秀电台节目手铲FM”

    考古小站的站长叫李博,90后,微博名是“青年考古学生”,也拥有了近40万的粉丝,是个有不少黑粉的不折不扣的大V,毕业于南京大学考古专业,接着直奔台湾清华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近年来已完完全全投入“开弓难有回头箭”的考古生活。

    “青年考古学生”的微博名原来叫“青年考古学家”。有一次,一位考古学的前辈关注了李博,看到粉丝列表里赫然出现了这位大咖,李博立马诚惶诚恐地把名字里的“学家”改成了“学生”,降了个级,这个名字后来也一直没有再改过,成为了他的艺名。

    微博上的他颇活跃,他的考古小站画风也一直新鲜活泼,尽管考古工作相比其他行业,要寂寥清净得多,李博性格中的躁动因子,还是会不时跑出来放放风,没事就折腾,比如他还设计了一套T恤(如下图),隔三差五就有个新点子。

    历史班最后一排的那个男孩子想做个导演

    热血,是李博的一个特点。不过学生时期,李博的热血并没有放在历史课上,也没想过成为一个考古学家。他曾是个电影狂热者,梦想成为一个导演

    在高中时候,他自编自导了一部悬疑荒诞风格的小电影《寻找戈多》,带着小伙伴们深夜偷跑进教学楼的旋转楼梯拍恐怖电影,被宿管和老师追着赶跑。

    他还参加了一个全国青少年表演大赛,获得了表演组金奖,也就是学生中的小金马影帝了。那时候他醉心研究的对象是博格曼和希区柯克,嘴里和同学蹦来蹦去的词都是“过肩拍”、“蒙太奇”,没事就在教室最后一排研究《辛德勒名单》的拍摄方法和《死亡诗社》的剧本。

    没错,他就是被老师赶到最后一排的那种学生,脑子里每天都装着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晚自习不做作业和历史老师聊历史真相,课后去图书馆翻古希腊哲学和共产主义,上课一言不合和老师拍板抬杠。

    话太多,人太闲,偏偏学习又不太差,老师只好把他流放到最后一排,周围安排了一些沉默寡言的同学,避免他的“聊功”影响到其他的小伙伴学习。

    使不完的劲,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在心怀里激荡,我们都不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十年前的高中教育,便已开始陷入功利阶段了,老师开始教育学生如何找到好工作,如何努力获得好未来,文艺青年李博对此丝毫不在意,那时他脑海里老是琢磨着“关怀全人类”的事情,轻易说出来都会被人笑话,只能跟少数几个志同道合的奇葩交流。

    不过,通常坐最后一排,还有讲台边专座的孩子,最后都混得不错。李博最后的高考成绩并不差,并且还算是匹黑马。就这样,他来到了南京大学,进入了考古系。你说这是选择?还是命运呢?

    考古世界里,学海浩瀚,光怪陆离,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沉淀与学习,慢慢地,考古的海洋把电影少年的梦暂时覆盖了起来。

    一入田野考古,面朝黄土背朝天

    高中时候李博感兴趣的是近代史与民国史,面临分专业的时候李博却犹豫了。这个行业有分支被称为“沙发考古学家”,顾名思义就是在书房里看别人的报告出结论,进行考古研究。

    “天天待在屋里看书做研究,那可多无聊?”想了想,他报了史前考古方向,心想,史前考古有不少田野考古的部分,应该可以天天在野外玩耍。

    那时候他还不知道,这是他“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清苦生活的开启。每次问李博,你们考古专业每天都在做什么,李博的回答基本没变过——我在挖土

    挖土。请民工一起挖土,记录技工挖土,掌握工地的情况

    挖土挖土挖土挖土……

    这就是李博大多数时候的日常。

    挖的是什么土呢?

    如今有大量的基建考古工作,在准备搭建高楼桥梁之前,需要调查是否有遗址。城市发展速度迅猛,每天都有无数的建筑物拔地而起,日月斗转,沧海桑田,脚下的这块土地千年万年前是什么样的存在,没有人知道。

    考古工作者必须先进行勘探,写调查报告,无遗址发现才可以进行挖掘修盖,强行修建则属于破坏国家文物,如果发现了遗址,那么考古工作者需要在期限内进行发掘记录和动工。

    国内需要进行基建考古的地方非常多,但从事考古研究的人员其实非常少,高校里一个班级最后也许只剩下三分之一的人继续从事考古。一方面因为考古工作的确不是高薪光鲜的金领职业,另一方面国内的考古编制并不多,经过层层筛选被认可的年轻人也非常有限。地多人少,粥多僧少。这是现状。

    学术性的主动发掘有限,大部分工作都是基建项目,只能等待国内高速修得差不多,进入沉淀期之后,那时候便可以有相对的空间和时间,做更多考古学家自己想做的研究。

    热血李博的骨骼,慢慢也接受了考古学的改造,多动症少年的他,变得内敛起来,成了一个“大脑好动者”。微博微信的签名,甚至改成了“一把手铲,两袖清风”。偶尔和外行朋友聊起天,虽不变逗比本色,但却节制了许多,他自嘲“我现在是个搞学术的人”。

    东西都快被挖完了吗?早着呢。

    挖出什么?不能告诉你。

    洛阳铲神秘在哪里?不神秘,淘宝就能买。

    你画的是什么?“墓葬绘图很烦,有的汉墓是砖石,要一块一块画。”

    (李博的小手铲)

    洛阳铲,是考古小伙伴的主要工具,简易好用。在别人看来似乎神秘神圣,李博说,其实这是一种普通的钻探工具,淘宝就可以买,挖煤找矿,用的也是这个东西,遇到海滩沙丘的时候,就使不上劲了。

    每个考古工作项目开始前,考古学家会先沿线做调查,看是否有陶片、瓷器等,确认“嫌疑”地点后,使用洛阳铲来钻探,确定地下是否存在遗址以及其范围有多大,更进一步的可以挖个1m X 5m的探沟来确认地下遗物情况。挖掘,难免磕磕碰碰,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一铲子下去地里面是什么。

    (工地现场乱入一只汪星人文物)

    从前专业知识缺乏的情况其实很少出现了,比如马王堆挖掘出一碗晶莹的莲藕汤,刚拿出相机一拍立刻就氧化了,这些都是专业知识的缺乏。

    如今一经挖掘,有专业的人进行专业处理,很大程度避免了这种情况发生——田野考古可是也有科技考古、文物保护、鉴定鉴别、丝织品保存等细分部门的。

    (微博日常的记录)

    李博说,挖到什么,只是考古本职工作的一个小环节,关键是看学术研究报告,得出什么结论。在材料资料没公布没结束之前,我们需要保密,因为涉及文物安全问题。

    有时候即使材料很多,也不能轻易确定性质下结论,因为不够严谨。曾有某某墓,没有做足够多的论证便直接公布结论,最终就出问题了。考古,需要长时间沉得住气地挖掘,又需要按捺住挖掘出什么的激动。

    不过最后公布答案的那一刻,便是前所未有的酸爽。每到一个新地方,就像拆一个礼物,这也是考古学的一个乐趣,枯燥之中,偶尔的风浪便也得格外珍贵。

    对考古工作者来说,挖到金子银子都不如陶片有研究价值。挖到金币,只能证明这个地方已经有了货币流通,这是史料上早就记载的事实,而陶片就不一样了,通过测试,也许能推断出这个地方曾有过什么样的文明。

    有时挖掘的物品可能没有什么用途,但对别的考古学者的研究方向也许又有不凡的意义,所以考古学家之间也需要通力合作的。

    如今我国的考古学,无论是学术、技术、科学,都在跻身世界前列,人员素养,财力物力也不落后,发展势头迅猛,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学术合作也频繁起来。(拍手鼓掌骄傲一下~)

    社科院正在洪都拉斯发掘玛雅遗址,南京大学去了伊朗、俄罗斯,北京大学、河南省院都在肯尼亚进行发掘等等。下一步,我们也许是往科技和数字化方面发展,引入仪器,加强各学科合作,另外还要促进自身的理论发展,在理论上与国外碰撞出更多的火花。

    李博比较感兴趣的是华南、台湾、香港、东南亚这些区域,这也是他去台湾学习进修的原因。南方的史前文明是曾经国内考古学者不大重视的地方,并且南方是酸性土壤,很多东西没法保存下来。

    如果不做考古,我也许会去搞IT吧,挣钱啊。

    但既然选择了,那就甘心学术,一条路走到黑。也许有一天,曾经无比热爱电影的李博,会将考古学家的生活拍作电影,送给世界。

    90后们,逐渐成为考古队伍里的新力量,曾被称为怪怪的新新人类,却醉心旧旧的古老世界。也许这群稀奇古怪的热血青年,会给考古界带来鲜活的新面貌,就像有趣的手铲FM,为这门古老学科染了点新色彩。

    谁为世界做过什么,夜空之下,上帝耳聪目明。

    考古界有着越来越多的鲜活血液,我们仅仅是向大家展现他们工作的一个小侧面,他们的愿望、抱负、决心,如同这个行业一样特点一样,深埋在地上,像颗饱满的种子,可能叫做“青年之心”,或者如果你愿意叫它赤子之心也行。他们不一定崇高伟大,但种下种子,就种下了未来。

    夜空之下,李博们,还有很多个。


    Free Talk 随口杂谈

    【问】成为考古学家,要面对什么

    *  考古人,专业素养是第一位的,智商必须在线,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积累,不仅要钻得深,还得广,知识点不够广,分析上就容易有纰漏。

    *  每个遗址都需要和当地人、地方官、施工队打交道,需要高情商去与各部门沟通协调。虽说要沉得住气,又不能太安静,话都不会说。

    *  不停学习,终生学习。思想不能太老旧,新知识也要不断汲取。如果不努力,那么便是碌碌无为终生挖土。

    *  忍受赚不到多少钱的现实,用理想给自己打鸡血。长期在田野回不了家,思念家人又愧对家人。

    *  有工作证,全国官方的博物馆都可以去,比较大的旅游景点也可以。

    *  要学习田野挖掘方面的技术,绘图,测量。学科细化分很多种类,每一门都有自己的一套东西。

    【如果】青年考古学生的碎碎念

    “我梦想着有一天中国考古成为世界的显学,我们提出的新的理论范式能被世界各国考古研究所采用,让我们的研究范例被他人重视且大量引用。

    考古学研究不能仅仅满足于正经补史,它应当怀着对全人类的关怀,祖先的光辉纵然使我们自豪,但这也只是整个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一个光点。当看到古埃及、古希腊罗马、古印度、古玛雅、古中国等等文明的遗存时,我们应当为人类能创造出这样灿烂耀眼的文化而自豪与骄傲,这是我们人类共同的过去,它不应当仅属于哪个民族或国家。”

    ——李博在考古小站创立时曾写下一句话:怀着对全人类的关怀进行考古。有人不屑有人不解有人调侃,但行动就是最有力的回应。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要追寻学术规范逻辑,有多少材料说多少话。”

    ——当年桀骜不驯的李博,恐怕想不到今天的自己,会说出严谨如斯的话来。

    “在野外喝一杯威士忌,自己开车穿行在田间,感觉天天在飙车越野。”

    ——这是李博幻想的酒驾画面,聊以慰藉不那么浪漫甚至有些清苦的考古生活。


    咳咳,我想,总有一天,这位青年考古学生肯定能将微博名改回“青年考古学家”的。

    作者:乐子   编辑:酱醋茶、戴老板   视觉:小螃蟹

    图片皆授权自采访对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热爱电影的文艺青年,最后走入了古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rpwp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