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去医院,目睹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家庭“互动”。
那是一个四口之家,大孩子是男孩,六七岁的样子,小宝宝孩子襁褓中,爸爸抱着小宝宝坐在医院的椅子上,妈妈在应付大哭不止的男孩儿。
“你去不去?”妈妈严厉地质问。
“不去!我就不打针!!”男孩边哭边喊,还一边向旁边撤。
“不打也得打!”妈妈斩钉截铁,说完拽起男孩儿的胳膊二话不说就往医院抽血的窗口走去。
男孩儿不从,使劲儿往后撤以求脱身,并且歇斯底里的大喊大叫。
几个回合之后,男孩成功脱身了,跑到一个离妈妈比较远的地方继续哭。
爸爸看不下去了,对妈妈说:“你抱着孩子,我来。”
我当时心里松了一口气,想着是不是爸爸有什么好办法。
然而几秒之后的事实让我刚刚放松一点儿的心又跟着揪了起来。
爸爸什么话都没说,走到不停哭泣的儿子跟前,对着孩子的腿使劲儿踢了几脚,孩子又开始边跑边大声喊叫……
直到现在,再讲起这件事,我心里都不是滋味儿。我希望这是个极端的例子,可是我们有多少父母知道,在孩子哭的时候,恰恰是孩子最脆弱最需要帮助的时候?
那个六七岁的孩子,原本的哭只是因为对打针的恐惧,恐惧本身就已经让孩子处于一个脆弱的情绪中,母亲的厉声质问、粗暴拉扯和父亲踢过来的几脚对孩子无疑是雪上加霜。
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不哭的孩子,就好像没有毫无烦恼的成人一样。
如果我们能够允许我们自己拥有生气、愤怒、悲伤、沮丧、急躁等各种坏情绪,那么我们没有理由让孩子一直做一个时刻可爱、时刻欢笑的孩子。
哭闹,是孩子表达无助、恐惧、沮丧和的方式,是孩子在向我们寻求帮助的信号。你动气,就把孩子推了出去。
有时候,哭闹也是孩子试探父母底线、引起父母关注的手段。你动气,恰恰中招了。
孩子一哭,很多父母就会觉得各种烦躁,各种不安,下意识的行为就是去阻止孩子哭。
“你自己做不好,怪谁啊,还有理由哭了。”
“你是不是男子汉,这点小事儿就哭!”
“哭哭哭,你还有完没完?”
“再哭我走了啊(我不要你了啊)!”
……
只要孩子停止哭泣,父母就会认为,麻烦消失了。
麻烦真的消失了么?对孩子来说,也可能,麻烦才刚刚开始。
很多父母很可能只是下意识去制止,并没有认真思考过“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我为什么那么见不得孩子哭?”
心理学家说,成长的父母,最重要的标志是接纳、允许自己有情绪,继而也接纳、允许孩子有情绪。
如果孩子哭会让父母感到心理难受、烦躁不安,往往是因为父母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积累了很多负面情绪没有得到有效的宣泄。
孩子一哭,就会触及父母内心的同类情绪,潜意识里担心自己会失控,所以便先去控制住孩子,让孩子停止发泄。
可是,我们有没有父母真正停下来,想想孩子到底为什么会哭?用成人的评判标准来判断孩子该不该哭是否合适?引起孩子哭的事情在成人眼中往往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于是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有什么好哭的?然而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每一件我们眼中的鸡毛蒜皮,也许都是孩子眼中天大的事情。
如果我们知道,父母做法得当的话,可以让孩子的每一次哭闹成为他成长进步的阶梯,我们还会粗暴的制止孩子哭泣么?我想不会,父母们更可能的会问,我该怎么做?
孩子哭泣的时候父母到底应该做些什么,才更有利于成长?
父母们可以尝试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步、拥抱孩子。
是的,第一步不是确认原因,而是拥抱。只要看到孩子哭,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不管这个原因是由谁引起,也不管是谁的对错,不管是在什么地方,走到孩子身边,轻轻的拥抱他。允许孩子哭,是我们最先要学会的。也是让我们走进孩子内心的第一步。只有允许,你才有可能在接下来知道真正的原因,而不是从表面得出的猜测。
第二步、说出孩子的情绪。
一般情况下,孩子不会无缘无故地哭,也不会毫无征兆的哭,如果父母认为孩子总是突然莫名其妙的哭,只能说明你们不够关注他,并没有注意他之前在做什么。通常情况下,父母会对孩子哭的原因有个初步的判断,比如摔了一跤,或者刚搭好的积木塌了,或者想要的玩具父母不给买等等。
其实这里想说的是,父母必须要认同孩子的情绪,基于“认同”这个词很容易让人理解为心理活动,好像我们并不需要做什么,只要心里认同就行了。显然这样是不够的,所以我直接用“说出”。我们心里怎么想的孩子并不会知道,所以我们必须要说出来,让孩子明确地知道我们认同他的感受。
比如父母可以说:”摔了一跤,一定很疼吧“,”刚搭好的积木就塌了,真是让人难过“,”你特别想要这个玩具,妈妈不给你买,你心里特别委屈是么?"……
第三步、不对孩子的情绪做任何评价。
我们成人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评价,“这么大了还哭,看别人笑话不笑话你!”“你又不懂事了是吧?”“你是小男生唉,怎么像个女孩子一样动不动就哭?”诸如此类的话简直随处可见。
这类语言都是父母按照自己的价值评判标准给孩子的行为作出的评价,孩子接收到的信息是:我不能让别人笑话我,我哭就是不懂事,男生就不应该哭……反正,我的感受不重要,别人不笑我更重要,懂事更重要,男生的形象更重要……这都是评价给孩子带来的伤害。
情绪不断被压抑的孩子慢慢的就不敢去做真实的自己,他会为了取悦父母或者取悦他人戴上一层面具,面具戴久了,孩子就会越来越远离真正的快乐。
相反如果哭泣的时候孩子感受到的是爱和认同,他接收到的信息是,即便我大哭,爸爸妈妈也是爱我的,爸爸妈妈觉得我哭是正常的,他们相信我一会儿就不哭了……那么他的心灵便相当于受到滋养,对于以后的道路便会多一分坚定和从容。
第四步、引导孩子解决问题。
孩子情绪在妈妈怀里得到很好的宣泄之后,这个时候,我们再回过头来解决我们最初想做的事:帮孩子解决问题。他到底是为什么哭,我们能够帮他做些什么?"我们把塌了的积木重新搭一遍吧?“”我们之前约定过,下一次买玩具是春节,等春节的时候妈妈一定给你买那个玩具!“引导的过程需要父母具有一种”温柔而坚定“的态度。
这几个步骤需要一个前提做支撑,就是父母们自身要从头到尾保持情绪平稳。
我们能够做到情绪平稳,是因为我们明确地知道:孩子哭是孩子成长过程必然要经历的阶段;孩子哭是在向我求助,我不需要慌乱;孩子哭是表明孩子信任我,在我面前有安全感,所以愿意把最负面的情绪毫不掩饰的表露出来;我只有让孩子宣泄出不良情绪,对孩子才是最好的安慰,才更有利于孩子成长;正是因为我以前没有做好,所以孩子才爱哭,现在我需要改变自己的行为,给孩子一段时间来适应。
所以你看,当这些问题我们心中都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态度时,我们根本就不可能会在孩子哭的时候有情绪。
曾经有父母反馈过,她们试过这个方法,可是不会说那些认同孩子情绪的话,一方面由于自身性格原因不容易察觉孩子内心真正的感受,另一方面有些父母本身就不擅长表达情感,说出这些话感觉很困难。确实会存在这样的情况,尤其是对那些平时和另一半都羞于表达感情的父母们,这一步可能难以得到执行。我的观点是,刚开始说不出口,可以不说,爱的拥抱才是最重要的,孩子会感受得到你的接纳。
哭闹的时候都能够得到接纳的孩子,得到的安全感会更多,当孩子们走出去,面对陌生的环境时,这种安全感会发挥极大的效果,使孩子能够迅速适应新环境。因为他心中明确地知道:不管他做出任何举动,发生任何状况,有两双温暖的臂膀永远在那里等着他,让他停靠。这个认知能够让他很踏实、很心安的投入到新的挑战中去。
以上,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