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4551054/733870d5842c2065.jpg)
一、原文: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二、释义:夫子说:“仁德最初兴发要靠《诗》,而真正建立起来需要靠礼,最后成功则离不开乐。”这段话是用兴、立、成这三个阶段,来表达仁德的修炼过程。
三、义理阐述:
1、“兴于《诗》”。
孔子在《论语》中多处谈到《诗》,而且鼓励弟子们要去学《诗》。由于《诗》的内涵非常深邃,孔子认为只有像子贡、子夏这样的高足,才能跟他们谈论《诗》的意趣。
孔子对《诗经》有一句总结,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意思是,诗经三百篇的内容,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就是——心里不要有邪恶。
《诗》是在教人“思无邪”,反过来说就是“心要正”,那么如果常常读《诗》,日日涵泳其中,就会被熏陶感化,萌发想要改邪归正,去恶为善,甚至希圣希贤的志向。这种心志就是修身进德的起点,由读《诗》而兴发,所以说“兴于《诗》”。
2、“立于礼”。
无论是改邪归正,还是去恶为善,都是在心底上论的。可是这个心无形无相,要想把握住心,就需要有个抓手。古人用的这个抓手就是礼。礼就是一套行为准则,对“视、听、言、动”所做的规范——非礼的就不可以做,合礼的就要去做。通过外在的礼,来修正内在的心,在内心上把坏毛病改掉,把美德逐步建立起来,所以说“立于礼”。
离开遵礼而行,求仁就成了空话,永远不能兑现。所以说,在“兴于《诗》”之后,一定要“立于礼”,也就是要克己复礼。
3、“成于乐”。
这个“成”是属于修身立德的后期,德行已经修炼到相当的高度。
跟“乐”的关系:这里的乐指的是礼乐之乐,如朱子在《中庸章句》中说:“言作礼乐者,必圣人在天子之位。”所以这里的乐,并非一般的山歌小调,而是跟礼一样,承载着圣人的盛德。
礼乐的差别在于:礼是通过规范外在的行为,而达到修正内心的目的。而乐则是通过音乐特有的感染力,让人在听的当下,直接感受到仁者的心境;仁者深妙的心境,靠文字、靠礼法都不好表达,而乐的传达效果能直入人心,的确比礼要更胜一筹。
4、思考:
问:为什么不一开始就以乐立德?而要在“立于礼”之后才来强调乐呢?
答:这是因为,就像很多世界名曲,没有一定的修养是听不出味道的。所以同样的道理,没有立于礼的基础,也难以领略到乐的深邃。当然,无论老幼贤愚,听一听总有好处,至于能吸收多少,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四、学习收获:
感谢赵军老师的娓娓讲解,通过这一章学习,我知道了要想真正把德行建树起来,就必须照着规矩来——比如从孝悌、忠信开始,踏踏实实,一分一分地修炼。那么就从读一段圣贤书开始,从做一个小的善行着手,才会“成于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