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乐邦书院的公益《论语》读书会小记(十三)

乐邦书院的公益《论语》读书会小记(十三)

作者: 乐邦杨凤华 | 来源:发表于2018-07-24 10:07 被阅读0次

          “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虽盛夏酷暑,乐邦书院的《论语》公益读书会依然,如阵阵清风拂过心田......

          乐邦书院本周的《论语》读书会继续学习《公冶长篇》的19、20、21、22章;中心分享人:杨凤华

    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行礼——安坐——诵读——分享——讨论

    乐邦书院的公益《论语》读书会小记(十三)

    本次学习的四章内容:

    19、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子张问孔子说:“令尹子文几次做楚国宰相,没有显出高兴的样子,几次被免职,也没有显出怨恨的样了。(他每一次被免职)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事全部告诉给来接任的新宰相。你看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是忠了。”子张问:“算得上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仁呢?”(子张又问:)“崔杼杀了他的君主齐庄公,陈文子家有四十匹马,都舍弃不要了,离开了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他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就离开了。到了另一个国家,又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又离开了。这个人你看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上清高了。”子张说:“可说是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仁呢?”

    大家讨论:令尹子文和陈文子那时的历史背景。此句中关键理解,“忠”与“仁”,“清”与“”“仁”的意思。“忠”——忠于职守;“清”——洁身自爱,而“仁”是全德之称,与“忠、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此句孔老先生评论这两人,学问修养未达到仁,可能基于考虑:忠于职守是否完全处于自己内心真诚的自觉;洁身自爱时是否置国家危难于不顾?

    20、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

    大家讨论:

    儒家思想讲一个“度”,也就是时中。“三思而后行”是好,常常用来提醒人。而想不到孔老先生竟说“再斯可矣。”。当然,这要看对象是谁。季文子,鲁国大夫,做事过度小心,过分的仔细,考虑过多,作为一个大夫犹豫不决而误事,过分谨慎就变成了小器。了解《易经》就会懂得世界上任何事情,是非、利害、善恶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小器的结果是问题更多了。所以面对季文子的情况孔子主张,何必三思而后行,再思就可以了。

    联系《论语》其它章节: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与“18.8......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哦,可见,孔老先生并非迂腐顽固的旧名词,而是一位守经达权,灵活机智的老头儿。

    《中庸》“君子而时中”和《孟子》里:“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都有类似的表述。

    21、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当国家有道时,他就显得聪明,当国家无道时,他就装傻。他的那种聪明别人可以做得到,他的那种装傻别人就做不到了。

    大家讨论:这一句中先弄明白“愚”的意思,此处是一种肯定,愚在此处是褒义,应该是比“知”更不容易的,郑板桥说过:“聪明难,糊涂亦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大智若愚,更不易啊!历史背景,宁武子是辅佐卫文公和卫成公的两朝元老,在国家有道时,宁武子并没多少作为及功绩流传,而在卫成公时期敢于担当,机智周旋,维护国家,史书有记载。

    卫成公是卫文公之子,他能从老爸那里继承国君之位,却没能继承老爸的政治智慧。在处理晋楚两个大国关系时,不听劝告,一再站错队,亲近楚国。结果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晋国打败了楚国,并顺道攻取了卫国,并与宋国共分其地。卫成公被迫流亡在外。

    在卫成公在外“出奔”期间,宁武子一直在他身边。后来,晋国又让卫成公“复国”。这个时候,卫国已经形成了两派政治势力,一派是跟着卫成公“出奔”的,一派是留在卫国坚守的,整个国家有分裂的危险。宁武子又出场了。“与卫人盟于宛濮”,他在卫国两派吉盟会上说:“老天要降灾祸给卫国,使卫国君臣之间不和睦,面临今天的为难境地。现在老天诱发我们内心的良知,让我们都放弃成见,和睦相处。如果没有留在国内的人,谁保卫社稷?如果没有跟着国君一块出走的人,谁替国君放养牛马、照顾起居?自这次会盟之后,跟随国君一块出行的人不要认为自己有功劳,留在国内的人也不要害怕被国君追究罪责。如果有人破坏了这个盟约,上天会惩罚他。

    经过宁武子的这次“政治斡旋”,卫成公才得以回到卫国继续做国君。但问题并没有就此结束。卫成公又听信谗言,杀了留守派大夫元咺的儿子元角,让他与元咺结下了恩怨。

    而当上霸主的晋文公在其后主持诸侯会盟的一次“国际峰会”上,讨论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如何惩罚卫成公冤杀元角之事,最后裁决:建议周天子(周襄王)杀了卫成公,周襄王不同意。于是,晋文公就想使阴招,让医生“鸩杀”卫成公。这个时候,宁武子又出场了。他贿赂医生,让他在下药的时候减了许多剂量,结果,卫成公“不得死”,保住了一条命。最后,鲁僖公又替卫成公求情,送给晋文公和周襄王各十双宝玉才使晋人释放了卫成公。

    从“政治斡旋”保卫成公回国继续做国君,到贿赂医生以保下卫成公的性命,宁武子在这段“邦无道”时期的作为,显然不是在故意装傻犯糊涂,而是每每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国担当。对于宁武子的智与愚,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有比较到位的解释,他说:“按春秋传,武子仕卫,当文公、成公之时。文公有道,而武子无事可见,此其知之可及也。成公无道,至于失国,而武子周旋其间,尽心竭力,不避艰险。凡其所处,皆智巧之士所深避而不肯为者,而能卒保其身以济其君,此其愚之不可及也。”意思是说,宁武子在卫文公主政的清平之世没看到他有什么特殊的功绩,可见他的智能是一般人能达得到的。可在乱世之际,卫成公无道,甚至失掉了卫国,而宁武子却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周旋其间,尽心竭力,不避艰险。在乱世之中有勇气担当,这对大部分人来说是冒风险的“傻事”,是“不聪明”的做法,是“愚”。孔子对这种“愚”十分赞赏,认为这种“愚”恰恰是很多人做不到的,这种舍我其谁的担当意识其实恰恰是宁武子人格高尚的明证。

    傻——守经达权,既能担当,也能应变。既要智慧,有时还要装傻。

    乐邦书院的公益《论语》读书会小记(十三)

    22、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孔子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家乡的学生有远大志向,但行为粗率简单;有文彩但还不知道怎样来节制自己。”

    大家讨论:回顾孔子师徒经历的“陈蔡之厄”,此句既是表达对“子张、子夏”等年轻一代的赞赏和期许;他们但是二十多岁,立志高远,聪明有文采,但未到三十而立,太过冲动,把天下事看得太容易。立身处世、裁度事理方面还不懂。这句话也是孔老先生周游列国接近尾声,无奈的叹息,也是从推行仁政不果,到打算转向文化教育的感叹,更是表达了夫子对年轻一代后生们的无限期许。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乐邦书院的公益《论语》读书会小记(十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rte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