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认为母亲是最没生活情趣的,因为从小到大,我从来没见母亲养过一棵花,即便是指甲草也没养过。我曾经在家里一个废弃的搪瓷盆子里移栽了了两棵菊花,期望着第二年它能生生不息,繁衍更多的菊花。但是在我第二次去看它时,盆子里已经满是绿油油的细葱。
而我祖母在世时,是最喜欢种些果树花草的。祖母曾经培育了一棵桔树,长了两层楼高,春天时一树繁密密的、细小的花朵,冬天时则一树绿叶妆点着院子。祖母去世后,父亲把桔树移栽到新房子的堂屋前,当一棵风景树。
我把母亲和祖母的区别归结为文化素养的区别。祖母是私塾教师的女儿,颇识一些字的;而我母亲从来没进过学堂,斗大的字不识一个。我想当然地认为,不识字的母亲是不懂得生活的情趣的。
可是今天,我在一本散文杂志上读到史星文的《四季花开》,他说,“在农村是不需要种那些花花草草的,刻意种花花草草的都是些小情趣。我们村上人种庄稼、栽树、务瓜果,都是直接为了生活,但生活过程却始终相伴着草长花开,莺啼鹭飞。诗意实在应该归于无为,啥叫道法自然,这就叫道法自然。”
读到这里时,我突然想到了在农村居住的我的母亲,想到了我所理解的“情趣”,那实在是一种可笑的矫情。确实,母亲不识得字,她不懂得咏诗吟愁,更不会懂得老子《道德经》的“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但是,在母亲身上,我真的见证了“ 敦兮其若朴”。
母亲很少出远门,如果不是曾到郑州帮我弟弟带孩子,我想母亲这一辈子都不愿离开村庄的。母亲就像这村子里的庄稼,这村子里的树,永远带着泥土的气息,绿叶的气息,阳光的气息。用那些细细弱弱的花来形容母亲,也实在是娇媚了些,也脂粉气重了些。
母亲从不会在着装上顾盼左右。我小的时候,只记得母亲有一件核桃色的新衣。说是新衣,只是因为它很少上身,母亲只在每年春节回姥爷家时才穿上。我和姐姐结婚后,每年都给母亲买新衣,母亲总是责怪我们乱花钱。隔壁家的婶子每次看到我们给母亲买衣服,都要羡慕一番,仔仔细细询问在哪儿买的,多少钱。我曾经给母亲买过一件绣花的夏装,母亲穿在身上,无论款式,布料,颜色,都给人富贵气。要是母亲再戴上我给她买的银手镯,那就是一个城市老太太的范儿。可是母亲只在我住家的两天里穿过。母亲不喜欢招扬,她就像田里的玉米,或绿,或黄,随着性儿生长,这样她才会觉得自然,舒服。
母亲不善言语,或者说是她不善于说场面话。在她心里,亲就是亲,不亲就是不亲,她从来不会面对不亲近的人说得像没出五服的。母亲和一户年轻的邻居相处得很好,像一对母女,母亲帮她带孩子,母亲把我们带去的食物给孩子吃。但母亲从来没有表现出很亲昵的举动,或说过很亲昵的话,似乎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事儿,就应该是这样。
母亲在门前墙角边辟了一米宽的菜园,豆角、黄瓜、辣椒、韭菜、生菜,每样都种了些,每样都不多。母亲侍弄着这些菜,她从不抱怨自己的劳动,也从不怀疑自己的劳动。做不做事是自己的事,开不开花、结不结果是蔬菜的事,母亲只管出门看到郁郁的绿,她的心里亦都是欢喜了。
我在城里教书,同事们夸我好脾性,不争不贪,不嗔不怨,这应该来自于母亲对我的影响吧。
母亲
网友评论
确实,真实的生活总是最朴实。
我也刚写了一篇文章,期待你的留言点赞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