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打误撞的汉朝创建
大家觉得从秦末大乱到汉代建国的这段历史资料丰富不丰富呢?一定是觉得很丰富是吧?丰富的我们影视剧都拍了那么多。陈胜,吴广,刘邦,项羽,樊哙,张良,吕雉,戚夫人,材料好多啊!但是请注意这所有的材料只来自于一本书《史记》,也就是说,除了《史记》之外,这段时间的历史,我们没有什么其他史料可以用来参考了。可能有人会说,那还有《汉书》啊,那我告诉你,《汉书》对于这个时间段的记载就是抄《史记》的,还抄的不全面。
如果只有单一的一份材料,我们根本没有其他资料可以拿来对比,那我们还能够说它丰富吗?而且没有不带偏见的历史,所有的记录者都带有他的主观意向,好在司马迁非常公允,尽量记载他所接触到的资料和听到的事件,这就是为什么《史记》里面的记载会有自相矛盾的情况。
秦始皇“重今贱古”,我曾经说过,他认为他的功高盖于三皇五帝,他对历史非常不屑,甚至觉得历史有害,所以他讨厌儒生,要坑儒,他恨不得把记录历史的书通通烧掉,所以要焚书。汉初刚建立的时候,从高祖到他身边的人,大概除了张良之外,也都是没什么文化的粗人,所以整理、记录历史这件事情,又被搁置了下来。一直到汉武帝,太史公完成了《史记》,这才明确了一个态度,就是要重建历史的地位,突出历史的尊严。
《史记》在当时是一本通史,从最远古的时代一直记录到当代,在太史公看来,记录历史最重要的意义就是“通古今之变”,就是从过往经验中寻找意义与智慧。
在建立通史的过程中,太史公收纳了大批的资料,经过消化比对,将这些资料的内容明确保留在《史记》当中,一些史料很大一部分,后来都不见了,再也找不回来了。还好有《史记》,才让我们有机会去理解古老的历史。试想如果没有太史公,中国的历史记录将会多么的可怕。那我们今天就从陈胜,吴广讲起。
依照《史记》的记载,秦末的大乱始自陈胜吴广的起事。那是秦始皇刚去世没多久的二世元年,陈胜吴广带领九百人到北方边境戍守防卫匈奴入侵,路途遥远还遇上大雨,导致他们不可能按规定时间到达。按照轻罪重罚的秦法精神,晚到跟没到同样都得死,反正都要死,还不如死马当活马医,造反算了。
这个桥段,我小学四年级历史课就学过,我是70后,从小就喜欢历史故事,我清楚的记得,历史是从小学四年级开始上的,虽然是副课,不需要考试,而且以历史故事为主,小孩子嘛,听故事当然感兴趣了。但从四年级到小学毕业,我已经完全清楚了历史的朝代变革。我儿子是00后,我怎么也没想到,00后的孩子在小学阶段是不需要学历史的,这个我其实非常不能理解。要知道四大文明古国,我们是唯一的幸存者,我们有着辉煌灿烂的几千年文明,难道我们的孩子不应该从小接受历史教育吗?难道不应该告诉孩子们,作为中国人,我们该有多骄傲吗?
不过在小学,陈胜吴广的简单故事也就到此为止了,现在我们来把它深入一下。
在陈胜,吴广决定干这件事之前,他们去找了一位卜者询问,看看是吉是凶。卜者告诉他们:“你们如果能得到神鬼相助,那这事儿就可能成功”。这卜者在我看来就是个骗子。意思是你俩要成功了,说明你俩得到了鬼神相助,你俩要没成功,说明鬼神没帮你俩。但是以一般正常人的理解,他俩应该赶紧去烧个高香,拜个神啥的。可是这俩可没这么做,他俩要让鬼神明明白白的帮助他俩,句话说,他俩要让别人看见鬼神在帮他俩。
他们拿了一块布,在上面用“红墨水”写下“陈胜当王”,再将这块布塞进了鱼贩子卖的那个鱼的肚子里。买鱼的人回家剖开一看,估计连吃饭的心情都没有了,于是“陈胜当王”的消息就满街传了,这是神的启示啊!
不光如此,吴广还在二半夜跑到墓地、祠庙里,装出动物的嚎叫,但是叫声中又隐隐约约听得出来,好像叫的是“大楚兴,陈胜王”,发生了这么多灵异的事件,大家觉得可能“天”真的要变了。
所以陈胜,吴广在“大泽”起事,不是说到了“大泽”这个地方突然就决定了,而是他们看到无法按期到达目的地,做了一定的准备后,杀掉带队看守的人,在大泽起义。然后向外宣传,他就是陈胜。在短短的时间内,他的队伍由不足千人,快速成长为了几万人。
这俩人在装神弄鬼之后,又进一步的散播传言,说陈胜吴广其实是俩的化名,他俩的真实身份,一个是秦始皇太子扶苏,另一个是燕国大将项燕。这两个人即使在信息不容易沟通的古代,也都是家喻户晓的名人。而且本身关于他们俩的传说,就像后世传说杨玉环一样,很多人都说她没死,只是下落不明。
同样一种情况还出现在刘邦的身上,刘邦是沛县的泗水亭亭长,也就是基层公务员。他带领刑徒前往骊山,路途遥远,变数难测,谁知道能不能按期到达?所以这家伙的无赖个性就发作了,他干脆和他带领的刑徒们喝了个大酒,然后各自奔逃。
还有英布,他是汉代建立的功臣,但是他的名字常常被写成黥布,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是罪犯,脸上带有刺青,他脸上的刺青是因为犯了法被“黥”上去的,所以大家常常称他“黥布”。
这种例子比比皆是,它展现了秦的致命伤,就是创造了刑徒满街跑的乱社会,这些人被轻罪重罚的秦律,从原来的社会生产组织中被硬生生的拉出来。当一个亡命之徒似乎成了唯一的选择,反正是要死,折腾一下又何妨?
其实陈胜还是挺有脑子的一个人,他先是为起事是做了一个完美的开端,天意如此嘛,然后又让自己的身份扑朔迷离,紧接着他自立为陈王,给他自己建的国取名叫“张楚”。取名“张楚”这个意义太大了,因为他们所在地是原先的楚国境内,“张楚”的意思就是复兴楚国、光大楚国的意思。楚是六国中最后灭亡的,到此时不过也才十几年,所以楚国是留有强烈楚国记忆的,再加上楚文化本来就与中原有高度的差异,秦始皇那种取消差异、高压统一的做法,早就引起了楚人的不满,楚地一直流传着一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所以陈胜这么干,触动了楚人的敏感神经,有效获得了广泛支持。
以“张楚”为例,刺激着其他五国的遗民们也都没闲着,他们纷纷号召恢复旧国,武装力量是不用愁了,因为刑徒满街走嘛,现在又有号召起义的明确理由和口号,那星星之火很快燎原。秦的朝廷还来不及反应呢,就已经遍地出现六国遗民,扬起旗帜,带领一帮子由主要由刑徒构成的武装反抗力量。
陈胜吴广毕竟是贱民,在反抗秦的燎原之势起来后,真正拥有贵族身份的六国贵族们,很快攫取了这些贱民们的领导身份。
六国之中,反秦势力最大的是楚。刚刚讲了,陈胜吴广给自己创造了个神秘的身份,说他俩一个是扶苏,一个是项燕。项燕是死了,无从考证,可项燕的小儿子项梁还活着呢呀,还有后来的楚霸王项羽,他是项燕的孙子。有这叔侄俩在,最终的楚国一定轮不上陈胜吴广啥事。
项羽基本上是跟着他叔叔项梁身边长大的。他是个问题少年,没少让项梁头疼。让他读书,他不用功;让他练剑,他也没耐心,还说剑练的再好,只能对付一个敌人,他要学能够对付万人的本事。好吧,那就学兵法,可即便再喜欢兵法,他也没耐心仔细学,只是学了个皮毛。从《史记》上的这些描述来看,项羽无论是智力还是体能都有极高的天赋,但是他从来不虚心,不追求更好,更完美。他的自信明显过了头。
项羽跟刘邦其实都是见过秦始皇的。驰道修好后,秦始皇车驾巡行到吴,项羽跟项梁二人挤在路边看热闹。刘邦是有一年在咸阳做工,目睹了秦始皇的豪华车队。这两个人都是有野心的,项羽看见豪华的车队时候,忍不住的叫出声来:“彼可取而代也”,我可以取他而代,听到这样的叫嚷,我们可以感受一下旁边项梁的小心脏,人群里面嚎这么一嗓子,估计吓的不轻。那刘邦见到豪华车队反应呢?是感叹:“大丈夫当如是也!”大丈夫就应该是这样。
刘邦项羽其实应该说是两代人,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时,才20出头;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是也”时,已经40岁了。从他俩说的话中就能看出来一个激进,一个沉稳。
刘邦什么来头?《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刘邦的父亲是“太公”,“太公”就是“太爷”的意思,刘邦的母亲叫“刘媪”,“刘媪”就是刘老太太的意思,刘老太爷刘老太太,光听这名就知道,刘邦的出身很一般。刘邦的爸妈估计连个真正的大名都没有,否则《史记》里面怎么会不记载呢?
一般人绝当不了天子当不了皇帝,所以《史记》接着写,这个刘媪在大泽陂上梦见神明,有蛟龙伏在她肚子上,不久有孕,生下刘邦。你信么?反正我不信,其实太史公也没有让我们相信,只是作为汉朝的史官,他必须把这个神话写在这里,而且他的态度明显是,“如果你要信,我也没办法”。谁都知道刘邦的身份非常的卑微,他必须找个得蛟龙给他当爹。
刘邦是在押送刑徒去骊山路途中起事的,怎么回事儿呢?这刘邦啊,心特大,他一路押送刑徒,刑徒一路逃走,后来他自个儿掰着指头算了算,等到了骊山,估计刑徒都跑光了,那他承担的责任可就大了。所以他索性夜里将剩下的人召集过来,喝了一顿大酒,然后说你们走吧,我也要去逃亡了。刑徒当中有几个人就被他的这种义气所震撼,所以选择要逃的话跟刘邦一起逃。
《史记》中记载,在逃亡的路上,刘邦还是爱喝酒,晚上要经过荒僻的地方,派一个人先去探路,探路人回来说:“好可怕呀,有一条大蛇挡住了去路,我们得往回走。”刘邦借着酒劲儿拔出剑来,杀掉了挡在路上的蛇。没有了蛇的挡路,刘邦一些人继续前行。走了几里路,刘邦的酒劲发作,就醉睡在路边。走在前面的人在路上遇到了一个哭泣的老太太,问老太太怎么会在夜里一个人在外面哭?老太太回答:“有人杀了我儿子,所以哭。”又问:“你儿子怎么会被杀呢?”老太太说:“我儿子是白帝之子,化成了一条蛇挡在路上,结果被赤帝之子给杀了,所以哭。”说完,老太太就突然不见了。这就是著名的高祖斩白蛇而起义!这么传神的故事,《史记》当然也要记载,这样才能跟“蛟龙受胎”对上号嘛。
还有一连串的神话故事,比如说有人警告秦始皇,说东南有天子气,刘邦就怀疑那天子气是从自己身上发出来的,怕秦始皇找到他,他就经常在山上躲藏,但他躲来躲去,却连妻子都躲不过,他就问妻子是怎么找到他的,妻子回答说,你所在之处,上空必有祥云,我通过祥云就能找到你。
这种神话太史公能不写吗?当然不能!因为这是高祖领有天命的官方说法。咱这太史公在汉朝还得继续混下去呢。对比一下陈胜吴广往鱼肚子里边塞布,我们可以看到,刘邦这个无赖,是如何运用了类似的手法,得以在乡野当中崛起。
陈胜称王之后,许多秦的地方官都被杀了,搞得很多地方官惶惶不可终日,沛县的县令也不例外,他也很害怕,于是想干脆加入陈胜的阵营得了,这时萧何跟曹参就建议他,把流亡在外有实力的人找回来一起干这个事儿。于是刘邦就被叫回来了。
哪知刘邦回来后,沛令又后悔了,关了城门不让刘邦进,还要杀萧何和曹参,萧何和曹参看形式不妙,立刻跑出城去与刘邦会合,刘邦就煽动沛县的人杀了沛令打开城门,进了城大家都推刘邦当县令,刘邦不答应,大家就死劝,这样,刘邦才担任沛县的县令,并挂起了红色的旗子。为什么要挂红色的旗子?因为杀蛇的传说中说他是赤帝之子嘛,这个事儿必须广为宣传。
和陈胜,吴广一样,刘邦的起家也是靠装神弄鬼。太史公必须将刘邦写成神,但是太史公也细腻巧妙地刻画出了他“人”的一面,刘邦许多不堪的事迹都被保留在《史记》里。
在楚汉相争中,刘邦遭遇过几场严重的败仗,在一次逃命的过程中,他嫌车子跑的不够快,竟然将车上的两个孩子推下去,只为减轻重量。刘邦的父亲被项羽抓走了,项羽威胁刘邦如果不投降,就把他爹煮了吃,这叫烹杀。刘邦居然大咧咧的说:“你我曾在楚怀王的面前相约为兄弟,既然是兄弟,我爸爸就是你爸爸,你要杀了你爸爸煮成羹,别忘了也分我一碗。”这是无赖无疑了!
跟大家解释一下,此楚怀王非彼虎楚怀王。我们都知道,历史上真正的楚怀王,也就是《芈月传》里面的那个楚怀王,因为不听屈原的亲齐路线,而是和秦交好,为了表示诚恳的态度,还亲自去了秦国,结果被秦王所幽禁,最后死在了秦国。
我们现在所说的这个楚怀王,是反秦军受到重挫时,范曾相项梁献策:要收拾局面,不让返秦军彻底溃散,最好的方法是利用旧楚王的号召力。于是项梁找来了流落在民间放羊的楚王子孙,直接将他尊为楚怀王。
那么反秦军为什么会受挫呢?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不到半年反秦军队就已经打到了陕西的临潼,临潼,首先秦始皇陵就在那,其次,它离咸阳已经非常近了。怎么打的这么快呀?因为秦二世胡亥压根就不知道这回事,之前赵高一直瞒着他。这会儿兵临城下,赵高一看瞒不住了,才告诉了胡亥。胡亥也急了,召集群臣商议处理办法。此时,章邯提了一个紧急的应变措施,大赦修骊山陵的几十万刑徒,让他们立刻转城守卫军队,不止恢复平民的身份,还可以凭借军功往上发展。我们猜想很可能就是在此时,骊山陵的修筑项目停摆了,留下了我们今看到了未完工的四号坑遗址。
章邯的这项提议很有效,众多的人马,正式的装备,加上有经验的将领,组成了有战斗力的军队。和这样的军队相比,陈胜,吴广就成了乌合之众,先是吴广死于荥阳,接着陈胜也被杀了。这样反秦军直接就受到了重挫,直到项梁新立了这个楚怀王,反秦军才又有了中心,大家都集结到新的楚怀王这边来,当然了,指挥权还是在项梁的手中。
项梁的策略是到齐地,先和齐地的反秦势力田荣的军队会合,这样才有把握对付章邯。不料齐地的反秦势力正陷入严重的内讧,田荣忙于解决自家的内部争斗问题,腾不出手来跟项梁汇合,那会儿的通讯又不发达。结果项梁苦等齐军不至,兵败定陶,还送了命。这也使得项羽的内心留下了深刻的怨恨,他认定叔叔是被田荣害死的,这也为后来他和田荣的恩怨埋下了伏笔。
定陶之役对反秦军造成了三重打击。一,计划中的齐楚联军没了;二,楚军折损了指挥大将项梁;三,定陶这个商业贸易大城重新回到了秦的控制之下。
打下定陶后,章邯立即挥师北上,攻击赵地的反秦军,包围了巨鹿。赵地的反秦军领袖张耳和陈余向楚军求救。怀王赶紧开会,讨论要不要救赵。在会议上,范增强烈主张必须救赵,因为没有了齐,如果再没有了赵,楚军就要单独面对章邯的大军,那太可怕了。相对的,如果出兵救赵,和赵军来个里应外合,就有机会重挫章邯的大军。
依照范增的建议,怀王派了宋义做大将,带领包括项羽在内的军队前往救赵。宋义呢就有点小算计,他按兵不动,想让赵军和章邯的军队再打一打,消耗一下双方的兵力,这样自己不说是坐收渔翁之利吧,起码也能省点劲儿。然而性格暴躁的项羽可受不了如此拖延,在再三催促无果之后,直接闯入宋义帐中,一刀将宋义给杀了,将统帅全抢了过来。
巨鹿之战留下了一个成语“破釜沉舟”,把吃饭的锅砸破,把船凿沉了,打不赢也没退路,于是楚军气势大胜,击败了在规模上大有优势的秦军。这样的胜利可太有好处了,第一在心理上打击秦军,第二收获了长远的宣传效果。要知道,在交战之前,除了项羽自己带领的一支楚军之外,其他的军队都不愿意积极参与,等到楚军大败秦军,项羽将他们军队的将军们叫来,将军们吓得只好膝行而前,跪着走过来。如此,项羽赢得了反秦军的实际领袖地位。
章邯在巨鹿大败,大家都知道秦法的轻罪重处,所以章邯便心生警惕,他派人回咸阳报告,实际上是想探问领导的反应。结果他派的人在咸阳等了三天,连进宫的机会都没有。最后这个人等的焦躁不安,便掉头出城,一出城后面就有人追,于是他仓皇逃回军中告诉章邯,情势不妙,章邯一听,干脆就在巨鹿城外投降返秦军了。
这下子,项羽不只有领袖地位,还多加了章邯这支败军,这下子直逼咸阳不是问题。 但当他们靠近咸阳时,楚军起了骚动,不愿意走了。原来他们考虑到马上接近降军的家乡,这是降军的地盘,万一翻脸倒戈怎么办?项羽没有耐心,更没有智慧解决这种纷争,为了加快西征,索性下令将章邯带领的20万降军一并坑杀了,只留下了章邯和少数几个部将。
大家是不是觉得项羽很残忍?其实从历史上看,这是一个新旧观念冲突的表现。项羽的本事很大,但他有两个致命伤,一个是莽撞,一个是旧观念。别看他年轻,但他的贵族身份使他一直活在战国后期的价值观中。他的做法都是从战国后期的风气里传承下来的。坑杀降军是战国后期的习惯,不只要打败敌军,还要毁灭敌军的有生战力。
项羽没有大一统的想法,他带有高度的楚国立场。此即便没有刘邦,项羽也绝不可能是下一个皇帝。而历史的车轮总是往前滚的,不符合历史潮流的想法和做法总会被淘汰。
项羽是个年轻的守旧派,他无法理解时代已经改变了,秦所建立的帝国模式已经取消不了,倒退不回去了。在这一点上,年长的刘邦反而站在时代的前沿。
在这个联合国的部队中,刘邦的地位成就远远不及项羽,但他吸收了几个重要的人到身边,其中一个就是郦食其。郦食其去见刘邦的时候,刘邦正坐在床上,让两个女子帮她洗脚。郦食其见状直接训斥刘邦:“有聚合正义之师,诛灭无道的秦这种野心的话,恐怕不该如此无礼的会见长者吧?”刘邦一听就不洗脚了,赶紧整理装束,请郦食其上坐并正式道歉。
郦食其是什么样的人呢?其实他就是战国时代纵横家,有学问,有谋略,能言善道,懂得如何说服人。刘邦最大的长处就是,虽然年纪大,但是思想前卫,并且还能不摆架子。
在这里我再说一个韩信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萧何月下追韩信,搞得刘邦很爱才而韩信很有才的样子,刘邦确实爱才,韩信也确实有才,但注意,此时的韩信还没打过胜仗呢。为了一个还没立过军功的人搞这么大阵仗,恐怕动机有待商榷。萧何月下追韩信,那个时候韩信并没有实际上的功劳,也没有真正带兵打仗的经验,《史记》对于这场典礼的描述,有很多说不通的地方。感觉就像刘邦给韩信安排好了台词,俩人一块演了一场大戏,给底下的人看。
里最关键的场面是韩信和刘邦的对话。韩信问:“你比项羽勇敢吗?你比项羽强汉吗?你比项羽怀柔吗?你比项羽坚毅吗?”然后刘邦说不如。
接着韩信又说:“我也认为你在这些方面都不如他,项羽发怒时,千人在他面前会被震慑的不敢动,但是项羽只信任自己,不相信别人,所以他的勇是匹夫之勇;项羽对人很有礼貌,有人生病了,他会表现的很难过,但他是个吝啬的人,部下有成就的时候,他连一枚印章都舍不得给,所以项羽对别人的好,只是妇人之仁;项羽虽称霸天下,但他不聪明,第一,他舍去了关中;第二,他对待诸侯不公平,有私心;第三,他没有信誉,本来说好共推怀王,他却将怀王给杀了。”
瞧瞧,先说了刘邦各项功能都不如项羽,再批评项羽的这些本事都是表面现象。典型的对项羽先扬后抑啊。然后韩信咽了口唾沫,接着用最慷慨的陈词拍着最牛逼马屁:“而刘邦你呢,本来就是和项羽相反的人。第一,你将天下的勇士都找来,慷慨的委任他们为你去卖命,这样就没有打不倒的敌人;第二,打下来的城都交给功臣,这样就没人会反抗你;第三,你让大家怀念怀王,这是正义的信条,大家相信跟着你可以得到安置和照顾。”
这宣传,完美!
看看这个典礼,显然是个精心设计的场面。重点不在于韩信的能力,而在于这场典礼能产生的作用。这番话让大家相信,跟着刘邦为刘邦卖命是正确的选择,相反,投靠吝啬的项羽就是傻。一个大将的位置,一场典礼能换来这么好的宣传效果,真是太划算了啊。
回到现实的战局,看看发生了什么事儿,能更好的帮助我们理解韩信封将时说那段话,项羽到底哪里不如刘邦。
当年西征的时候,为了增加气,怀王宣布谁先进入咸阳,谁就可以当咸阳王。项羽破釜沉舟的来了场巨鹿之战,刘邦避开了巨鹿之战,还避开了函谷关的守军,轻轻松松的先来到了咸阳。更幸运的是,咸阳那边内斗已经瓦解,秦二世和赵高都死了,一团混乱中,秦根本没有任何抵抗,子婴披着白衣出来主动受降。
面对这种情况,刘邦身边的纵横是家们就教他:不杀子婴,和秦地的父老约法三章,安抚关中的百姓。
刘邦先入了咸阳,按照原先说好的,谁先入咸阳谁就可以当咸阳王,那项羽哪干呀,于是就又有了著名的鸿门宴,鸿门宴我就不讲了,高中课文我们都学过。大家可以从鸿门宴中就可以看出,如果没有那帮子谋士,刘邦已经在宴会上死翘翘了。
那么项羽正式进入咸阳城之后,都干了什么呢?杀子婴,烧咸阳城。他摆明了没有要留在咸阳的意思。他也没想当皇帝,而是封自己为西楚霸王,大家都以为他应该会留在咸阳,没想到他要回老家,接受父老的赞许,表示一下功成名就。这样做法显然是倒退了,退回到秦始皇统一之前了。自封为西楚霸王是因为已经有了楚怀王,不能再叫楚王,为了凸显他和其他王是不一样的,项羽就从春秋五霸的历史中借来一个“霸”字加在上面。
你看,刘邦进入咸阳城,安抚百姓,不乱杀无辜。项羽就是烧杀抢夺,相比之下,谁更得民心呢?
一个放眼大局的领导人是不可以有私心的,而项羽却将私心展现得淋漓尽致,秦投降以后,势力最大的项羽就以楚怀王的名义分封诸侯国,分封的时候,刘邦肯定是占不到便宜,因为项羽记恨他先入了咸阳。田荣肯定也占不到便宜,因为项羽认定是田荣害死了他的叔叔。这样的做法引来了许多不满与批评,而名义上怀王在他之上,是可以推翻他的分封的,于是项羽索性杀了怀王,如此一来,就没有人敢反抗项羽了。
《史记》对于项羽这一连串的记录,清楚地揭示了项羽严重的缺陷,他缺乏全面考虑与规划,冲动的想到什么就做什么?他不知道事情是可以发生连锁反应的。
首先发难的是田荣,没过多久刘邦就加入了这波反项羽的行列。刘邦身边有太多聪明的人,他们给刘邦的规划远远高于项羽的水平,张良看穿了项羽封刘邦为汉王的用意,就教刘邦入蜀时,一边走一边将走过的栈道烧毁,表示你看,路我都烧烧掉了,我不会再带兵出山了,项羽你该放心了吧?项羽然就放心了,把注意力放到了处理齐国的问题上,而此时的刘邦却暗度陈仓,走了另外一条隐蔽的路,北上突袭关中,并靠实力拿下了关中。
项羽身边唯一厉害的就是范增,刘邦这边的谋士使了一个反间计,成功的就让项羽就上了当,认为范增和刘邦有私下的勾搭。范增一怒之下离开了项羽,气的的背疽发作,不久而死。
除掉了范增,项羽再没有智囊团了,项羽在策略上的失败,使得各方势力都联合起来反对他,最终落得了一个四面楚歌的包围状态,兵败垓下,曾经的楚霸王就像是一颗流星,闪耀却又迅速的消亡。而刘邦没有忘记当年看见秦始皇豪华车驾时发出的感慨:“大丈夫当如是”!他要继承皇帝制度,开创一个新的帝国!
好了,下个系列《帝国的昂扬精神》,我们再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