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从列国到帝国(七)

从列国到帝国(七)

作者: 木沁馨 | 来源:发表于2022-02-02 14:38 被阅读0次

    重读法家

    前面我们讲了儒家,孔子(王官学)、孟子(性善论)、荀子(性恶论);讲了道家的庄子(相忘于江湖)和老子(乱世的处事原则),讲了名家和纵横家,讲了杨朱(为我)和墨翟(兼爱,后发展为兼爱有利)。

    为什么会百家争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学派产生?那是因为那个年代,周王室虽然还存在,大家也都知道王官学是怎么个回事儿,但是无论是周王室还是王官学都已经没落了,也就是说,人们原本的信仰被打破了,那么,这些先秦的哲人们就在想,世界到底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到底有没有一种道理适用于全天下?现在应该怎么做才能够有一个理想的未来?

    比较上述几家,大家有没有发现孔子、孟子、荀子、墨子、杨朱、老子这些人都是为了理想社会在进行论述,君王该怎么做?人民又该怎么做?

    我们今天要讲的法家与上述几家决然不同,法家是针对性的解决现实问题,不管整个世界整个时代该是一个什么走向,而是目前、现在我就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法家是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者。

    这里我要做一点提醒,就是在诸子百家的大架构下,后世研究者很容易习惯性的给它们彻底归类,就像我们分类武林门派一样,华山派,昆仑派,峨嵋派等等,先有一个创立的祖师,然后在广纳弟子,光耀门派。

    诸子百家可不能这样解释,这样一方面忽略了各家复杂的来源,另一方面也容易忽视各家内部的文化差异。

    比如儒家是从王官学剥离出来的,始祖是孔子,这没问题,但是道家的来源其实跟王官学也脱离不了关系啊,它最早的源头是王官学中的阴阳占卦。还有后来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但这两个截然相反的主张却同属儒家。

    再比如农家,这个我们前面也提过,它也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被归入农家的内容有一部分是实际的农业知识、农业技术和水利工程。这部分农家思想的特点,在于对天时气候的观察和利用,讲究四时变化与万物消长,这就和阴阳家是彼此交错发展的了。农家的另一部分内容则是主张极端的平等主义,建议取消贵族,集体去务农,自产自销,这样就没有争战了。其实这个时期,农家和秦国都强调抬高农民的地位,但它的目的却截然相反,农家抬高农民的地位是主张人人平等,秦国抬高农民的地位是为了战争的需要。然而在抑制商业活动的观点上,农家和秦又一样。

    所以,在处理法家的材料时,我们也要用同样的警觉,法家不是先天就存在的“家”,后来并被并入法家的内容,其实有着不一样的来源。

    法家没有始祖源头,不像儒家有孔子,墨家有墨子,道家有庄子。法家的系谱可以追溯到管仲吴起商鞅和李悝。注意,这些人不像孔子,孟子,庄子,他们没有著书立作,他们是正儿八经辅佐君王的政治家,是官场上的人,他们和儒家,道家等等“家们”很不一样,他们不是要讲道理,不是像孟子去见梁惠王那样,去跟梁惠王讲道理,而是要解决国内实际问题。法家的特征是提高法,法高于一切,说通俗点就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前面说过,从春秋到战国,国君越来越难做,每个国君都在目睹今天哪个封国消失了,明天哪个国君被篡位了。所以那个时代的国君迫切的需要一个办法,一个可以让自己安全,国家强大的办法。

    有意思的是,前期法家的代表人物,管仲在东,吴起在南,商鞅在西,李悝在北,围绕着中原核心东西南北各一位,都是边陲国家,为什么呢?因为这些非核心区受到封建传统拘束没有那么深,更容易有大胆的想法和激进的改革。

    这几个人不是思想家,也不是辩论之士,这是法家和其他各家明确的区别,他们不考虑旧制度,只看眼前的情况,比如李悝,它是中国变法的鼻祖,他写了一本《法经》,法经不是论述,不是思想观点,它是汇集了各国的刑典,是他做魏文侯相的时候,给魏文侯解决的实际问题用的。还有他推行的“平籴法”,就是指政府在丰年的时候用平价收购粮食,在荒年的时候将粮食以平价出售,这样就不会因荒年或者丰年的原因,导致粮食的大涨或大跌。

    再比如管仲主张“相地而衰征”,就是根据土地质量的好坏来征收不同的租金,这与马克思提出的“极差地租”一模一样。马克思可是我们近代的人,而管仲生活在公元前七百年,可见我们先秦的责任是多么的牛掰。他俩的时差相差了两千六百年。

    以上的几个例子,充分的显示出法家们都不是放眼天下,找一个四海都通用的道理。他们就像外科手术一样,哪里出了故障,就向哪里开刀。

    法家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前期跟后期,前期的代表人物是商鞅,我们来看看商鞅都有哪些决策。

    首先,商鞅废除了世卿和世禄,也就是废除贵族的世袭制。这可不仅仅是消除贵族的权利,而是消除这些贵族对国君的威胁。我们知道封建封建,就是一层层分封下去,所以别看国那么大,国君能管理的其实就那么几个世卿,还得提防着世卿们做大,三家分晋就是最好的例子,三个做大的世卿,直接把晋国的国君给逼得逃亡了,周天子还不得不承认三家的势力,不得不给韩赵魏三家世卿办理了转正手续,成为正式的诸侯国。还有孔子,也是因为堕三都的失败,继而与仕途再也无缘。

    由商鞅启动,秦花了大约50年的时间,才完全废除了世卿与世禄。商鞅把贵族的世袭制改成了“及身而终”,也就是说,再了不起的卿,一旦死了,他的权利和俸禄就会被国君收回来,另外交付他人。如此,卿就失去了一部分独立性。这不仅大幅削弱了卿对国君的威胁,还改造了所有人和国君之间的关系,就是君权被加强了,国君可以直接统治所有的人。

    其次,商鞅变法改变了原有的爵制,我们知道东周是五爵制:公侯伯子男,这也是世袭制的。而商鞅的新爵制是可上可下的,决定上下的关键在于军功,也就是说,用军功来换取向上流动的机会,那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将整个秦国高度军事化,人人皆兵,人人皆强兵。

    依照以往封建的效忠关系,只有士以上身份的人,才有义务应召去打仗。要打仗,国君得动员世卿,世卿去动员大夫,大夫去动员自己的士,这样一层一层安排下去,在废除世卿世禄的同时,商鞅帮助国君正式收回了战争动员权,由此建立了中国全面征兵制的雏形。

    另外,新爵制对于个人来讲是有好处的。每个级别都有不同的徭役,爵制越高,服的徭役就越轻。高到一定程度,就不用服徭役了。到了汉朝,发展出了完整的20等爵制,其中,第四级就可以“不更”了,“更”字是指被征用打仗的意思,“不更”就是到了这个级别,就不用服兵役了。

    从商鞅开始,秦的征兵频率就特别高,一个男子从23岁到45岁,平均要“两更“,也就是说要服两次兵役,而两度被征用上战场打仗后,十个人之中,大约有六个人也就也回不了家了。成年男子反正要被征兵,何不努力获得军功呢?这是秦强大的基础。

    最后,商鞅还进行了大胆的土地改革,让秦的土地明确私有化。在公元前408年,秦简公实行“初租禾”,意思是第一次开始按亩征收一定数量的谷物作为地税,咱现在听着按亩征税好像很正常,但是在公元前408年,这可是税制与土地制度上的巨大变革,这是废除了井田制,因为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土地国有制度,这里解释一下井田制,井田制是国有的,周围可能是些不好开垦的沼泽、丘陵之类,反正是些不平整,不好开垦的土地,在生产力低下的时候,国有的井田还耕种不完呢,旁边的荒地就更没人管了。但是后来铁制农具的大量普及导致农业生产大幅提高,于是井田旁边的地,大家也去开垦,井田是要上缴一定赋税的,而井田之外的荒田,是农民自己开垦的,不需缴税,那你想,农人们是想耕不用缴税的地呢,还是耕缴税的地呢?显而易见,大家都不愿意缴税,这就影响到国家的财政收入了,所以“初租禾”是新事物,但也是大势所趋,不光是秦国,鲁国魏国几乎在同一时期也采用了此种征税方法,我不管你开垦了多少土地,你只要开垦了就要赋税。

    商鞅的贡献就是在“初租禾”的基础上,进一步“制爰田,开阡陌”,“开阡陌”就是将原来划分土地的界限铲除,农人可以自由选择能够耕种,愿意耕种的田亩。爰田,就是把公田赏赐给众人。土地被耕种后,养分就会不足,所以需要修整两年才能继续种。制爰田的意思就是,由公家保留休息的那份土地,让农民可以每三年换一次土地耕种。

    这其实也就是将国有土地私有化了,地都给你,国家不要了,但是你耕多少得按亩收税。然后你在耕种一份土地的时候,国家替你保管,另外一份需要修整的土地,不让别人来侵占。

    土地是你的,国家还帮你保留休耕的田地,大家想一下,这像不像是包产责任制啊?虽然要赋税,可剩下的谷物都是你的呀,农人的积极性能不高吗?

    农人的赋税基本上是两种形式支付,不是微信也不是支付宝啊,是“谷粟”和“刍藁(chu gao)”,谷粟是人吃的,刍藁是喂马的,人民有责任协助养战马,如此一来,秦国在战马的供应也快速的成长,明显领先东方各国。这是最早的军民一家亲吗?

    商鞅变法以法为基础,制定了全国上下全体遵守的法,以法推动变法,换句话说,你所有的改革大家凭什么听呢?凭的就是“法”。要让法发挥作用,先决条件就是赏信必罚。

    赏信,大家都知道徙木赏金的故事吧?在国都的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高的大木头,声称若有人愿意将木头搬到北门去,就能够得到十金的奖励,但是没人信啊,于是商鞅就加码,把奖金提高五倍,成了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于是有人冒着被嘲笑的危险,鼓起勇气将木头搬去了北门,结果真的得到了50金的报酬。用这种方法,商鞅来告诉人民,别怀疑国家的法令,颁布了就一定做到。

    至于“必罚“呢?商鞅就拿秦太子开刀了,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不能因为地位高就不守法,但太子毕竟是太子,不能受刑也不能杀,于是,妥协的处理方法就是将太子的老师给处理了。

    商鞅用这种办法展示了法的严肃性,但这也为商鞅的结局埋下了祸根,太子继位后,报复性的把商鞅车裂了。

    还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法”是商鞅定的,但法的权威却不是来自商鞅,而是来自秦孝公,来自国君。国君拥有一切法的最高解释权。

    所以后期的法家都变聪明了,我们看前期的法家吴起,商鞅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就是因为他们让法权和君权产生了矛盾。后期的法家呢,慎到是重势派,申不害是重术派,韩非就更厉害了,传统说法他是集大成者。

    比商鞅晚起的重势派和重术派,咱们光看名字就看的出来,这俩玩的其实都是权术。出发点就在于,如何避免再度发生因为侵犯国君的王权,而出现立法者商鞅被秦惠文君猪杀的惨剧。

    慎到“势”主张,就是国君就应该把自己的“势”高高的撑起来,抬的越高越好,说明白些,就是将国君彻底“非人化”,变成一个接受崇拜,膜拜的神,在至高的地位上立法,通过法来统治,这样就没人来反对你啦。我想到了秦二世,赵高就是以这个理由,让秦二世不见别的大臣。

    申不害的“术”,讲究的是莫测,说白了就是叫国君赏罚难测。国军的赏罚没有固定的模式,臣子就不好掌握国君,每日战战兢兢。

    “术”到后来,成为了中国传统政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使得中国政治长期笼罩在人为的任意性中。这种骨子里的重术派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极其深远。所以有历史学家说,中国历来所有的皇帝都是法家的,不管身边用了多少个儒家宰相,都改不了皇帝法家权利的本质。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帝王的这种法家个性,绝对来自后期法家。

    总结一下,前期法家思想是从统治实践中琢磨出来的,是不是该有一种什么东西可以解决内政的问题?后期法家是从前期法家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的逻辑和观点,使得原本松散的“法”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家”,一个真正的派别。有了派别,著作也就出来了。《韩非子》就是法家的著作。

    前期法家和后期法家虽然都是“法”,但它们之间的区别真的很大,前期法家着重于对法的尊重,他的思想状态是“绝对法权”,而后期法家建立的是“绝对王权”。秦始皇就是后期法家的真正信仰者,将王权摆放在高于法的位置上,但秦的强大,其实是前期法家的功劳。

    举个例子,秦昭王病了,消息传出去,民间有人主动买牛宰杀,祈求昭王能赶紧康复,一个臣子知道了这件事儿,高兴地来告知昭王,恭喜昭王如此得人民爱戴。可昭王什么反应呢?他处罚了那个私自杀牛为他祝祷的人,因为未经下令而祝祷是违法的。“法不立,乱亡之道也”。

    类似这样的故事,在秦国历史上层出不穷。所以秦国的强大,其实是在于秦王历来守法,这也是前期法家的功劳。

    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出土了一批秦代的竹简,称为“云梦秦简”或“睡虎地秦简”。从睡虎地秦简可以清楚地看出,秦国法律发达的惊人程度。

    18种律法管辖的事物包罗万象,而且除过这18种,还有《杂抄》,《杂抄》也还是律法。这么复杂的系统已经不是个人能够掌握的了,所以秦国从很早就开始在地方郡县专门设立了“律官”,由他们来负责解释律令,律官们所使用的重要参考文献,就是《法律问答》,这个名字感觉是不是很现代化?

    《法律问答》记录的是一些特殊的案件,记录时分左右两副,同样的内容,左边写一次,右边写一次,左幅拿去结案,右幅则留下,成为今后的判例。

    除了律令本身,睡虎地秦简中还发现了执行律令的程序,比如说“凡询狱,必先尽听其言而书之”, 就是首先要让犯人先说,把他们所说的内容都记录下来。“虽知其技,勿庸责诘”,尽管知道他们会为了脱罪而说谎,但是还是要让他们把话先说完。这已经很现代化了,就是不管什么情况,先录口供嘛。

    复杂的律令,先进的办案手段,秦始皇继承的是一个有了百年法的经验的政治体,从历史的进程看,其实在秦始皇成年之前,秦统一六国就已经是大势所趋。那么下节课,我们就来讲秦的统一与建制。

    后记

    管仲:管夷吾,字仲;公元前723~645年,周穆王后代;

    齐僖公时辅佐公子纠,齐桓公时得鲍叔牙推荐担任国相,辅佐齐桓公为五霸之首,被尊为“仲父”。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被誉为华夏第一相。

    齐僖公的三个儿子:

    吕诸儿(太子),即位后为齐襄公,因与其妹文姜(鲁桓公夫人)私通,索性将鲁桓公灌醉杀死。后死于谋反。

    公子纠:管仲辅佐,因母亲是鲁国王室宗亲,所以在鲁避难。

    公子小白:鲍叔牙辅佐,在莒国避难。

    管仲的政绩:

    1,行政改革:叁其国而伍其鄙。

    叁其国:将国画分开来进行管理

    伍其鄙:将国之外的广大地区也划分开来:县、乡、卒、邑

    2,用人原则:取信于民;对各级官员实行奖惩

    3,政治主张:重经济农业

    4,外交主张:尊王攘夷,挟天子以伐不敬

    注:管仲提出了“相地而衰征”,就是根据土地的品相,征不同的赋税。与马克思提出的级差地租是一个理念。

    李悝:李克,公元前455~前395年。魏文侯相。中国变法之始。汇集各国刑典注《法经》,已失传。

    政治:赏罚分明,废世袭贵族特权。

    经济:尽地力,统一分配农民耕地;平籴(di)法,丰年平价收,荒年平价放。

    《法经》可圈可点:

    禁淫:禁止夫有二妻或妻有外夫,这可能是最早的一生一世一双人了。

    嬉禁:禁止赌博

    禁杀奴隶:杀奴隶是犯法的,这等于是给了奴隶生命权。

    吴起:(?~公元前381年)

    弃儒学兵,与孙武并称“孙吴”。

    不当卿相,绝不回卫

    吴起杀妻:《韩非子》写的是离卫休妻;《史记》写的是杀妻求将于鲁。

    变法强楚:

    1,制定法律公布于众

    2,贵族只传三代

    3,裁减公务员

    4,反腐败

    楚悼王死后,贵族势力要杀吴起,吴起跑到楚悼王停尸的地方大喊:群臣作乱,谋害我王。后吴起被射死,但箭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尸体,根据律令,羞辱王尸要被灭族,于是被灭族的有70多家,吴起的尸身则被车裂肢解。

    商鞅:卫国人,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8年。辅佐秦孝公。

    政治主张:编户籍,立军功,刑酷法,重农抑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列国到帝国(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hkrk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