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1]曰:“贤贤[2]易[3]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1]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2]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
[3]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4]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宋·朱熹:“四者皆人伦之大者,而行之必尽其诚,学求如是而已。故子夏言有能如是之人,苟非生质之美,必其务学之至。虽或以为未尝为学,我必谓之已学也。”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解读】
上一章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句。本章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是对上章的进一步发挥。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所以,将这一章与前一章联系起来阅读分析,就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现代社会,享受义务教育成了我们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人们掌握的文化知识越来越丰富,但是衡量一个人如何不能只看文凭和学历,更应该看他的行为,看他的言谈举止。“有余力,则以学文”,先做好了人,再做学问。
子曰:“君子[1],不重[2]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3],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注释】
[1]君子:这个词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
[2]重:庄重、自持。
[3]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宋·朱熹:“友所以辅仁,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又曰:“轻乎外,必懈怠于内,则所学不深,所知肤浅,所行虚浮,自然德威无所从树。”
宋·程颢、程颐:“人道惟在忠信,不诚则无物。且出入无时,莫知其乡者,人心也。若无忠信,岂复有物乎?”又曰:“学问之道无他也,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而已。”“君子自修之道当如是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如果不自重,就没有威严,而所学的东西也不会牢固。为人应该以忠厚诚信为主,不与忠信比不上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要勇于改正不能畏怯。”
【解读】
自尊自爱是我们每个人都必备的品格。陀思妥耶夫斯基也说过:“如果你想受人尊敬,那么首要的一点就是你得尊敬你自己。只有尊重自己,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尊重自己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教导。每个人都必须自重,自重是自信的基础,而有了自信心才能在学业上有所成就,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做人只懂得尊重自己还不够,真正有修养的人还能时时刻刻做到尊重别人。日子久了,我们就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完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