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恶不做

作者: 猫须Alice | 来源:发表于2016-07-24 02:50 被阅读47次

    几年前就听过《恶之教典》这本书,记得那时好像是首次出了中译本,中文版改名为《莲实的教室》,不过这个名字一点也不好听,还是原名显得深邃一点。由于当时中文版刚出,装帧老土,内容据说还有删减,完全没有冲动想买来看,而网上能看的只有日文原版,只能暂时放弃阅读。时间一久,就忘了。没想到,又激发起阅读冲动的,会是这本书的真人版电影。

    《恶之教典》真人版由三池崇史执导,一贯地风格,有着赤裸的暴力、和横飞的鲜血。在电影里,你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一枪打飞了人”。在看这种猎杀型电影时,都会有一种视觉上的愉悦感。在学校的象牙塔里,看着困兽们在有限的时空中挣扎着寻求逃生机会,然后被猎人逐一地、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碾压性地击败,这是多么畅快淋漓的感受(如果我是困兽,应该一早就选择自杀吧)。

    对我来说,看小说改编后的电影和电视剧,一定要重新阅读原著才算完整。因为影视剧在处理角色和情节时往往会放弃很多细节,而正是这些细节才可以让人物和故事变得更全面和立体。例如《琅琊榜》,我不明白为什么在电视剧中,太皇太后驾崩时,梅长苏会哀恸到吐血,“太皇太后”这个人物出场次数屈指可数,梅长苏也只是提到太皇太后小时候对他很好,但总不至于在听到死讯之后悲痛到吐血吧?直到看了原著中梅长苏的回忆,才明白此中原因。原文:......赤焰案最初暴发时,历经三朝却从不干预朝政的老太后跣足披发亲上武英殿,满面是泪地要求梁帝将林殊的名字从主犯名单上删去。对于当时已伤心欲绝的太皇太后而言,保住赤焰军她已做不到了,但最起码,她希望至少能保住她年仅十七岁的曾外孙的性命.....看到这段,终于感觉太皇太后的角色立体了,以及慢慢理解了梅长苏在朝堂上的情感羁绊。(海宴的文字太寡淡,书都读了三分之一还很难融入故事情景去理解)

    同样地,《恶之教典》在电影中从杀学生情人美弥,到杀全部学生的情景转换很生硬,不明所以。这一点,小说中交待的很明白,原文中用“藏木于林”这四个字作为莲实有屠杀思想的转折点——已经杀了两个学生,需要藏匿尸体,而藏匿尸体的最好办法,就是制造一座尸山。“夫藏木于林,人皆视而不见,何则?以其与众同也。” 

    书名是《恶之教典》,但什么是恶?

    莲实有人格缺陷,他无法理解他人的情感,却有着极高的智商,可以通过长期模仿他人情感状态从而弥补自身感情缺陷,丰富自己感性机能。莲实渴望掌控一切,当身边的事情脱离他的预测范围,就会通过“杀戮”作为Reset。他依照世俗道德设立了很多界限,并以此威胁他人,但自己作为“国王”却总在逾矩,如,他威胁久米老师(同性恋)和柴原老师(性骚扰),却和学生美弥上床以及勾引女老师同事。

    设立规矩而逾矩不从,此乃恶一

    无论是书中还是电影中,警察的作用都不大。哪怕学生怜花、雄一郎曾经因为早见圭介失踪寻求警察的帮忙,却因为警察的懦弱而不了了之。尤其在电影中,当警察几乎要相信莲实的一面之词,让他回去好好休息时,真是从心中生出一种绝望感。屠杀的过程是愉悦的,但凶手并不需要为这场屠杀承担后果。即使莲实被逮捕了,但也留下了伏笔,因为心理疾病和精神问题,以及有着一群为他积极辩护的律师,他很有可能无法判处死刑,而会被送进精神病院,而这,正可能是下一场屠杀游戏的开始。

    法不责罪,此乃恶二

    莲实在屠杀学生前,曾说过:“......United we stand, divided we fall……团结而存,分裂而亡......” ,并且,他也设想过,如果所有学生都一起从教学楼分散出逃,他也可能射杀不完全,会有漏网之鱼逃过屠杀。可惜,学生们是有着独立思想的个体,又怎会轻易地团结起来对抗猎人?况且,有着冲突和矛盾,才显得微渺的爱难能可贵。

    书中扭曲的世界观在貴志祐介平淡地叙述中变得理所当然,以及书中的象征性角色都很有深意,例如两只乌鸦雾尼和记忆,取名自雅典神话;猎枪的拟人化;莲实在屠杀时唠叨的“神的喻意”等等。所谓温故而知新,希望下次有机会看原版书时,能更深入体会到这些象征性的含义。

    因为“藏木于林”而想到“藏尸于尸山”,真是毛骨悚然的聪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无恶不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sbwj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