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年前的清明节,毛泽东主席写下了这篇《祭黄帝陵文》。全文如下: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派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而致词曰: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
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
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
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
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
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
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
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
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
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
尚飨!
1937年4月5日,清明节,毛泽东、朱德特派林伯渠参加祭黄帝陵的民族扫墓典礼。毛泽东亲笔撰写了这篇《祭黄帝陵文》。整篇祭文慷慨激昂,读之令人顿生民族豪情!
接下来的这篇《祭母文》,则是毛泽东主席在母亲去世后挥泪写就的一篇韵文体祭文。我们来拜读一下。
《祭母文》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二男。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遭疾。
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一则盛德,一则恨偏。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
皑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
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整饬成性,一丝不诡。
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劈理分情;
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不染一尘,身心表里。五德荦荦,乃其大端。
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纲之末。
有志未伸,有求不获。精神痛苦,以此为卓。
天乎人欤,倾地一角。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介在青黄。病时揽手,酸心结肠。
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又次所怀,好亲至爱。
或属素恩,或多劳瘁。大小亲疏,均待报赉。
总兹所述,盛德所辉。必秉捆忧,则效不违。
致于所恨,必补遗缺。念兹在兹,此心不越。
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
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今也言长,时则苦短,惟挈大端,置其粗浅。
此时家奠,尽此一觞。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尚飨!(毛泽东)
毛泽东的母亲是一位勤劳、善良、品德高尚的女性。她生于1867年2月13日,1919年10月5�日因患淋巴腺炎病逝世。毛泽东当时正忙于革命运动,在得到母亲病危的特急家信后,他匆忙赶回韶山。这时母亲已经入棺两天了,1919年10月8日,一直守在母亲灵前的毛泽东,怀着沉痛的心情写下了这篇情深义长的《祭母文》。
清明节,代表着中华民族血脉与文化的传承。毛泽东主席的这两篇祭文,处处体现着一代伟人对父母、对国家深深的热爱。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感恩先祖,都应该热爱祖国。现在的我们,有幸生在这个清明盛世,更应该珍惜眼前的美好生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