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是怎样诞生的?
天才是天生之才吗?
或者是哪些因素造就了天才呢?
我们普通人不免对这种问题心怀好奇。虽然说自己特别遗憾,没有横空出世成为天才,但保不准掌握了正确的方式方法,未来一不留神把自家孩子培养成了天才呢。
许多文人、学者也在努力研究这个意义非凡的课题。其中两位在各自的探索道路上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为我们打开了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的智慧之窗。
格拉德威尔《异类》:1万小时天才定律
第一位是美国大名鼎鼎的畅销书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
他写作的五本书《引爆点》、《眨眼之间》、《异类》、《大开眼界》、《逆转》,无一例外在上市后成为了畅销书。神奇之处在于,这位作家本人没有任何管理学或经济学的学术背景,然而每一部作品都被商界引为经典。也许正是因为格拉德威尔没有经受学术的洗礼和格式化,他具备了一种将故事和社会科学完美糅合的能力,总能对商界现象提供令人耳目一新的解读,启发着读者对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做出新的思考。
格拉德威尔在《异类》(Outliers)一书中提出了广为流传的“1万小时定律”:想成为任何领域的专家都需要一万小时的刻意练习。大作家提示我们,成功靠的不是天赋,而是努力,是时间的长期累积造就了天才。如今,这条定律对于成功之道的解读成为了社会文化的一部分,1万小时的经典数据深深植入人们的心智。你可能没有读过格拉德威尔的书,但这并不妨碍你熟悉这条定律,并且对此深以为然。
艾利克森《刻意练习》:杰出的“心理表征 ” 造就了天才
第二位是美国的资深心理学教授K·安德斯·艾利克森(K. Anders Ericsson),他和同伴罗伯特·普尔 (Robert Pool)共同合著了《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一书。
艾利克森教授在前辈的研究基础上孜孜以求、不断钻研。其中,第十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赫伯特·西蒙(Herbert A.Simon,1916~2001),1973年首次在论文中提出了专业技能习得的10年定律,推测国际象棋大师在长时记忆中存储5-10万个棋局模块大概需要10年时间。
艾利克森教授继续以国际象棋大师、音乐家、运动员……众多行业、领域的杰出人物作为案例进行研究,积累了专业技能习得方面的大量证据。畅销书大作家正是引用教授对一个音乐学院三组学生的实验研究成果,演绎出了1万小时定律。
教授指出,长时记忆是区分卓越者和其他人的一项重要能力。杰出人士通过对信息的精确编码、结构存储、网络连接,使大脑思考的任何事物都能有效调动记忆库中的这些“数据块”——一种被教授定义为“心理表征”的心理结构,从而通过刻意练习不断进步,最终走向卓越。
教授向世人揭示,是不断累积的正确训练,最终造就了天才。
至关重要的“心理表征”
是的,重要的概念需要一再重复。
教授所说的心理表征,是一种与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观点、信息或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者具体,或者抽象,可能很小,也可能很大。比如,在国际象棋大师的眼中,一颗棋子,既有它的独立意义,也有它和其他棋子联动起来的棋局意义,这些在大师脑中建立起来的意义统统叫做心理表征。它是某种心理结构,或者说是大脑长时记忆库中的数据模块。
而刻意练习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在创建各种各样的心理表征模块。各个行业、领域的心理表征细节有巨大差异,但正是良好的心理表征铸就了杰出表现。教授强调,心理表征的质量和数量区别了杰出人物和其他人。
我们也许可以把这些心理表征模块想象成小时候玩过的积木,它们形状各异、大小不一、五彩斑斓。一旦手中有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积木块儿,我们搭建起来的童话城堡就会越发壮丽恢宏,令人难以置信,甚至被围观的人们称为——“天才”。
“1万小时”VS“刻意练习”
畅销书大作家的“1万小时”定律比较浅显易懂,因而深入人心,但是教授则较真地对此定律进行了几点纠正:
第一,所谓的“1万小时”定律是对心理学研究的一次不严谨演绎,不同专业领域的技能习得时间各有不同,实际并不存在1万小时的标准时间。
第二,成功与练习时间不完全成正比,天赋也会有所影响,虽然它并不起决定作用。
(PS:教授所说的天赋,是指因为基因差异,一部分人天生可能更容易专注,可以更加有效地创建新的大脑结构、发展新的心理能力,而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天生之才。)
第三,练习成果主要取决于练习方法,而不是与练习时间正相关。
刻意练习的几个要点
当然,教授继续严谨地阐述了自己提出的“刻意练习”概念,他认为这应该是一种“正确的练习”,区别于不断重复、无法进步的“天真的练习”:
第一,刻意练习之所以奏效,是因为人的大脑非常神奇,它拥有无限的适应能力,就像肌肉一样,可以通过训练进行重塑。大脑能以各种方式“重新布线”,构成神经元之间的新连接。练习会逐渐改变大脑结构。
第二,刻意练习创建、改进心理表征,又依赖于心理表征。
第三,每次练习应该树立可以实际执行、度量的特定小目标,引导练习过程。
第四,每次练习应该高度专注,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任务上。
第五,练习需要找到优秀导师,从而获得反馈:在哪些方面不足?怎么会存在这些不足?在纠错中进步。
第六,人的身体偏爱稳定性,只有被迫走出舒适区才能不断取得进步。但是,每一次走出舒适区的探索,变化不应该太剧烈。
第七,刻意练习是最强大的、唯一正确的学习方法。
成不成为天才,也没那么重要
大作家和大学者的解读至少在某一些点上是共通的:天才的诞生,都经过了时间的漫长积累,也都经过了有意而为之地不断锤炼、打磨、雕琢,即使他们的才华起初只是偶然间的无心播种。
只是教授提出的刻意练习,更加严谨地提示了此种过程中的种种细节。更有价值的地方在于,通过刻意练习不断进步的方式,意味着,学习不再是挖掘潜力的方式,而是成为了发展潜力的方式。
想象一下,如果能以正确的方式把自身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我们就有了更大的力量冲破种种束缚限制,可以不再迫于生计去从事自己并非真心热爱的职业,困在挤地铁挤公交的路上、困在朝九晚五的CBD大楼、困于迷茫彷徨穷忙一生的漩涡之中……我们就对生活拥有了更多的自愿选择和更高维度的掌控能力。
如果心中怀有热爱,何不让刻意练习就此成为我们的生活常态呢?
即使不复青春年少,不为成就所谓的天才、名流、成功人士、社会精英,我们仍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拥有自己渴望的才华,收获自信和满足,让生活过得充实、甜蜜,这不也非常棒吗?
毕竟,成不成为天才,也没那么重要。
你过得快乐最重要。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