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梁实秋散文》基本上是读完了。说来倒要感谢生活中偶然的遇见,记得之前有说过,这本书是在路过夜市小货车临时旧书摊上买的,论斤称卖,才几块钱。读了后感到物超所值,甚感快慰。
书前的随想篇感悟篇生活饮食篇等单篇散文,与末篇“忆旧篇”读来感受有所不同。实际上也没有什么界线,不同主要是从情感共鸣上。忆旧篇写的都是真人真事,行文生动,少了一般散文例证。让人感同身受,印象深刻。
尤其是《愧园梦忆》。这篇读到一半时,感于梁实秋与程季淑夫妇的情感生活,冲动急就先写了篇文字。至这本书读完后,感到还有话想说,在这一并再续记下。
读《槐园梦忆》:举案齐眉,白首偕老,是人生无尚的幸福(下)读了梁先生文章后,我想起常见到的一对老人,气质上很似想像中的梁实秋夫妇。这对老人,丈夫很高,头发已经白了,有点长,像搞艺术的样子。有次我好奇还真去问人家,和想像的差不多,原来他是弹钢琴的,真的是搞艺术。谈吐温文尔雅,轻言细语,知识分子兼风流不覊的形象。对我辈打工者尊重,令我好感有加。其妻身材娇小,如梁实秋朋友形容其妻季淑“小巧玲珑”,总是面容含笑,不远不近跟在丈夫身后。
从读梁实秋的文字想像,这算是粗略还原现实版的梁先生夫妇,我想ta们大概就是这样吧。
《槐园梦忆》是梁实秋先生为了悼念妻子程季淑所做。可谓情真意切,物是人非,令人十分动容。从ta们相识,相恋,到结婚,许多记忆中的往事一一呈现。结婚后,由于社会形势,政治气候,多次别离奔波。从夫妻感情,对孩子教育的关心:“她以为要小孩子走上喜爱读书的路,最好是尽早给孩子每人置备一个书桌”,到家庭生活,还有事业经济来源,夫唱妇随。程季淑又有相当主见胸襟,付出奉献无怨无悔,用贤妻良母形容她太过单薄。男人一生能得这样一位的贤妻女人,无愧此生。
我没有专门做笔记,所以细节难以一一铺陈。其中“四年之间四次生产,她把全部时间和精力奉献给了孩子。”见只有一个儿子,“季淑嫌单薄一些,最好有两男两女”,就还想再生一个儿子。后来怀了第五胎,不小心扭腰导致流产。怀孕生孩子可不是闹着玩的,程季淑能这样想,可见其心肠母爱之伟大。
梁实秋去四川,六年分别,全是季淑照顾家庭。“在这六年之中,我固颠沛流离贫病交加,季淑在家侍奉公婆老母,养育孩提,主持家事,其艰苦之状乃更有甚于我者”。生活安稳,不忘时常提醒梁实秋坚持翻译莎士比亚。不仅是生活上的帮手,也是贤妻益友。想起苏东坡的第一位妻子,虽然没有多的笔墨说到她的才学,但在生活上,乃至人事交往上,给了苏东坡很大的助益。可见人与人之间相交,一定是志同道合,旗鼓相当。假若一方逊色,也必有优长来补助。梁实秋夫妇可谓相得益彰。
后来梁实秋夫妇说到生死。“季淑说:我们已经偕老,没有遗憾。但愿有一天我们能够口里喊着一二三,然后一起同时死去。这是太大的奢望,恐怕总要有一个先后。先死者幸福,后死者苦痛。她说她愿先死,我说我愿先死。”凄凄切切,情深若此。
虽然在季淑去世一年后梁实秋再婚,我想,这是可以理解的。首先不可否认,不可怀疑梁实秋对程季淑的感情。ta们有爱有情,从青春到白首携手五十余春秋,可以佐证。梁实秋再婚时已是古稀之年,为了更好的继续生活下去,异性的陪伴十分重要。以再婚而忘记对前妻的爱,纯是浅薄别有用心之谈。况且,生活始终是自己,勇敢做自己,坚持自己的信念,与外人何干。
文中又写到:“我像一棵树,突然一声霹雳,电火殛毁了半劈的树干,还剩下半株,有枝有叶,还活着,但是生意尽矣。两个人手拉着手的走下山,一个突然倒下去,另一个只好踉踉跄跄的独自继续他的旅程!”。“我现在茕然一鳏,其心情并不同于当初独身未娶时”。“环顾室中,其物犹故,其人不存”,“唯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读来无不让人翛然。
我想,一个人不仅要有一定的学识,有一定的作为,又若如梁先生能遇上一位举案齐眉的她,相濡以沫,白首偕老,是一生的幸运和无尚的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