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艺术家?"估计大多数人听到这句话的人都会持质疑、否定或不屑的态度,因为毕竟艺术在普罗大众的心中是还是高大上和遥不可及的,艺术家仿佛也永远罩着一层高贵迷人神秘的面纱。说起艺术家的名字,你的脑海里可能会马上飘过诸如达芬奇、梵高、毕加索亦或齐白石、张大千、吴冠中……之类的人物。这也难怪,通常艺术家是这样定义的:艺术家(英文Artist)是指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娴熟的创造技巧并从事艺术创作劳动而有一定成就的艺术工作者。
那么这么撼动和慰籍人心的口号是谁最先提出来的呢?此人恰恰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德国著名艺术家,以装置和行为艺术为其主要创作形式。他在七十年代享受着政治预言者完美名誉的一位美术家。他作为雕塑家、事件美术家、“宗教头头”和幻想家,变成了后现代艺术的欧洲美术世界中的最有影响的人物。
要了解一个人就要知道他的经历和背景。纵观博伊斯的一生,都充满了反叛的精神。在年轻的时候他曾经参军,在二战中先是成为了战斗英雄,后又因为不守纪律被剥夺了大量的勋章。结束军人生涯后,他进入到了美术学院学习,在风格和思想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相对完整的理念和艺术体系。毕业后在社会上经历了一系列打击和磨练后他回到了学校,他曾以极端民主的态度建立起“德国学生党”,并在扩大了自己影响的同时被开除,直到后来他才在学生的声援中恢复了教授的地位。这段期间他创造出了标新立异、并且指引了后来艺术行动方向的概念艺术“社会雕塑”。随后,他将这个概念发扬光大,用稀奇古怪的材料制造了著名的《油脂椅》、《驮包》、《奥斯威辛圣骨箱》等等作品,成为了欧洲一流的艺术家。
***
这里不得不提到《给卡塞尔的7000棵橡树》这个作品,此计划就是把7000根玄武岩石条堆在广场上,有人认领并种下一颗橡树时,就可以移走一根石条。人们本来不理解这件事,但随着参与的人越来越多,7000棵橡树成了一片规模庞大的树林,最终改变了城市的形态。如果把这7000棵树的绿化工程看做一件改变城市的艺术品,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无疑都是艺术家。
这些作品中博伊斯把艺术和生活联系起来,他用行为去阐释他的思想并与人交流,用行为塑造社会,用激情富有张力的表现手法颠覆固有观念,引导人们参与到艺术之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博伊斯提出了"人人都是艺术家"这句口号,他旨在向人们传递这样的信息: 创造并不是艺术家的专利,艺术并不局限于作品,一切人的生命力、创造力、想象力的产物都是艺术,它让社会每个成员全面和自觉地参与其中。
***
读到这里你应该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不是艺术的门槛降低了或艺术泛滥了,而是我们应该换个角度来理解艺术——艺术不只是艺术家的作品,每个人以充满生命力的态度独立思考,拥有自由自在的创造力与想象力,都是艺术家;再从另一个角度说一下这个话题。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对艺术持自由开放包容的时代,在社会高速发展和转型的同时,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和膜拜也空前高涨。看看我们的周围,各类艺术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遍布神州大地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每个孩子都要从小学习乐器、绘画等各类艺术课无论热爱与否,家长们生怕孩子的艺术天赋被自己埋没而前赴后继地投身于孩子的艺术教育中; 社会上各类名目的艺术活动艺术狂欢也是层出不穷华丽登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艺术的表现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元化,与人们越来越贴近了……我们真的是生活在一个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好时代吗?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越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我们越要保持清醒和冷静,试问有多少人能够在艺术这条异常艰辛的道路上坚持下来? 又有多少人最终能够收获鲜花和掌声呢?我们是否被笼罩在艺术家身上的光环蒙蔽了双眼而忘记了探索艺术的初衷呢?
***
在我看来,只要能欣赏和感悟艺术之美,用心去生活,用创意把生活装点得更有情趣,就不枉艺术对我们的熏陶了。即使没有接触或学习过艺术的人,也可以跳过那些复杂的艺术知识的障碍和约束,大胆地去创造,自由地去表达思想,他就离艺术越来越近了。
热爱艺术而不是热爱成为艺术家。也许拉开你和艺术家距离的不是天赋和才华,而是一颗热爱艺术的初心和在艺术之路上不断的探索和追求。
是不是艺术家并不重要,什么是艺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艺术?通过学习艺术我们得到了什么或者我们能为这个世界带来什么?也许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静心思考的问题。
注:文中配图来自网络
—END—
原创首发公众号: 时空漫笔 点击查看原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