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其实是一篇分享稿,也是自己写的,若能给你一些感悟和认同,也是是我的福报了。
之前董老师说我挺有格局,我权当是夸我了。我想以自己的角度讲一下,我对格局的看法。主要从两个方面说,第一个方面是“什么是格局?”,第二个方面是“如何成为有格局的人?”。仅供大家参考。
第一个方面:什么是格局?我眼中的格局是认知和控制,由此我们才能够对是对时局和规律的有所把控。
首先是认知,我们的认知受到教育、家庭、环境、书本、经历等等的影响,而我们的认知是可以改变我们命运的,有一句话叫做“一以贯之”,也就是把一个事情做好做精之后,这个事情的很多方法和理论是可以运用在其他方面的。当我们有了基础的一个认知后,就不会受到其他东西的干扰。我们的长辈们经常会转发一些乱七八糟的信息给我们,有的内容,我们一看就知道是骗人的是谣言,但是对他们来说,转发给我们的都是他们觉得最精华的东西,这就是认知的不同。
很多人聊的来就是认知相同而已,有个词叫“向下兼容”,讲的是如果你碰到一个什么都和你聊的来的人,那就要小心,因为很有可能对方是一个认知完全在你之上的人,这样的人和任何人都聊的来。这就是认知的作用。
对我们的认知有很大作用的就是读书。读书可以极大程度地提升人对世界的理解和见识。读书的目的是获得见识以及学习高水平的思维方式,是除了时间外迅速积累见识的最好办法。我在周四和大家分享的时候也说过一句话:“我们可以离开学校,但是不能放下书本。”现在的教育让学生非常疲惫,大部分学生毕业之后是不读书的,因为读怕了,但是“任何经典都是对人心的记录。”我觉得对我影响最大的书籍就是史书,你可以看到很多东西。你可以看到自己,我们人生中会碰到的问题,古代圣贤早就碰到过了,历史中早就已经被记录完了,解决的方法也早就在书中有了。
真正的知识是分层的,你必须完全理解基础的一层,才能谈得上去看懂上面一层。所以一定不要企图可以快速地从某一本书中获得多少多少知识,看完《格局》就可以有格局,看完《情商》就能够有情商,都是做梦。而且,读书也应该杂一些,也就是任何一种类型的书都应该看看。这样,我们才不会陷入知识的陷阱,我们的思想才是足够包容的。其实年轻人和年长的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是否包容,这也取决于我的认识。当我们认识到世界之大,人之渺小,山之高,水之柔,高人之多的时候,我们才能够足够的宽容。梁文道说:读书到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
其次是控制。《道德经》中有一句“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意思就是人不应该有过度的知识和欲望,而且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即使是美好的食物,吃多了也会厌倦,会让我们有赘肉。当我们看过了世界丑陋与美好,看过了人性的善与恶,了解了黑与白,看过了山川和大地,我们才能更好地看见和理解自己,从而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欲望和人性,我们才能够体会什么是美好,才能够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中说“知足者富”。如果一直纵容自己的欲望,就会越来越糟糕,一切都会变得不可控制。我们终究要面对的其实是三个关系,人和物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还有自己和自己的关系。
现在讲一下第二个方面:如何成为有格局的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做一个长期主义者,“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我们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大脑形成新的联结的过程,我们大脑神经联结越丰富,我们就越聪慧,越厉害。我们需要给我们大脑足够的刺激,才能够形成新的联结。所以,我们的学习需要是持之以恒的。
其次,多读书,多看看世界。保持开放的心态和思想,对世界多些尊重和理解。多做一些没有用的事情,这些事情就像种子,最终会在我们生命中开出花。
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失方堕幕年。最后我想送给大家一句话“少一些功利主义的追求,多一些不为什么的坚持”。手拿戒尺,眼中有光,心中有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