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54期“月”的专题活动。
又是一年中秋节,便又想起了月饼,又会想起了三四十年前的月饼,随之会想起了许多事。
粗布衣衫,镰刀,黄面子胶鞋,玉米地,三四十年前所有的这些都是可以和月饼联系在一起的。
我至今仍然记得那时十来岁的自己曾和母亲中秋节前下地用镰刀割放玉米杆的情景,每每忆起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特别的怀恋。
这种怀恋是一种感觉,更像是一种味道。例如说总是会觉得以前的月饼要比现在的月饼好吃。
八月中秋,五谷丰登。放眼沃野,泛白的玉米皮包裹着黄澄澄的籽粒,发黄的玉米叶子在秋风中飘动,此时正是动镰刀开始收割的时候。
早上灶膛里的烧柴正旺,炙热的火苗舔舐着锅底。水蒸气夹杂着米饭的清香顺着铁窝和铝窝盖边缝窜出来,弥散在空气中。
外屋地上,父亲手中的磨刀石醮着水在镰刀头上来回移动,嚓嚓声响处边刀锋闪亮。
吃过早饭,我便随母亲换上粗布衣衫,衣兜儿里装好两块月饼,脚穿黄面子胶鞋来到自家的玉米地。放眼四五百米左右的长垄地,伏首弓腰手下镰刀挥挥,一棵二棵……玉米杆横在垄上顺在身后不断延伸。
太阳逐渐升到头顶上空,酸酸的感觉中直起了腰身,阳光顺着抬起的额头滑进了瞳孔,水珠和着风尘掠过脸颊。
肚子已经开始叽哩咕噜地叫了起来,隐匿了一个上午儿的嗜食欲爬上喉头,潜伏舌下唾液中馋虫要捕捉月饼的味道。外露的酥皮,内里猩红脆绿的桂丝,可口的花生仁,垂涎三尺。
我迫不及待地蹲下身,从衣兜里拿出月饼,放在鼻子前面,香气顿入肺腑。握着月饼在边缘咬上一小口,香甜绵长,回味无穷。这对于一年里只有中秋节时才可以见到吃上月饼的人们来说,绝对算得上美食。
只因为当时乡下月饼食品供应不足,而且人们手里没有多少积蓄,月饼价格对于当时乡下人来说有些贵。除了中秋节人们象征性地买上几块月饼过节,很少会舍得花钱多买上几块月饼。这样人们不论大人还是孩子,甜嘴巴舌地吃过月饼后,还想再多吃几块却也只能是奢望。
月饼拿现在来说,不过是普通食品。个体商店超市摊床上一年里随时可见。但那时一年里人们只有在中秋节才可以见到月饼,而且要到当时公社的供销社才可以买到(那时乡镇名称叫公社,当时也并没有个体开的商店和超市)。
现在月饼想吃可以随时到个体商店或者超市去购买,只是却再也吃不出以前的味道了,丝毫吃不出以前那种甜美的感觉。
想想现在种地,没有了以前春季的牲畜拉犁开垄播种,人们秋季收获方式也由人工收割被机械化收割取代。人们物质生活明显提高了,但人们幸福感却降低了。单从吃月饼以前和现在不同感觉这个事情上就可以得到体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