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在家刷了这部豆瓣上8万多人评价,打分8.4的台湾影片《阳光普照》。这是由导演钟孟宏主导的第五部中国台湾影片,影片改编他自己同学真实故事,透过一个平凡的家庭展现当代家庭矛盾以及背后复杂的社会关系。
这部台湾本土的黑色幽默作品,在清晰缓慢的日常琐碎的镜头里,借用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现实主义题材,以一种平缓的、琐碎的、娓娓道来的腔调为我们展开了关于亲情揪扯与救赎的故事。
被雾霾笼罩的,既是生活,又是人生,更是一场悲剧下的救赎。在复杂的大时代中,人十分渺小,只能活着,然后一步步走下去。 一个蒙骗观众的片名,说透了中国式家庭的通病。
《阳光普照》的剧情围绕一家四口展开,它所要表达的,是台湾电影历来擅长的主题:透过一个平凡家庭的裂缝,来窥探整个社会。
父亲阿文是驾校的教练,母亲琴姐是酒店美发师,他们育有两个儿子,阿豪和阿和。
哥哥阿豪是我们所说的别人家的孩子,功课好,长得好,生活学习都不需要家长老师操心,他还心地善良,处处为他们着想,是父母寄予厚望的好孩子;而弟弟阿学习差,早恋,是喜欢和别人打架的小混混,是父母眼里典型的坏孩子形象。
剧情由阿和和好友菜头砍断了黑轮的手展开,原本就不待见阿和的父亲阿文,坚持把阿文送进了少年辅育院。
随后阿和的早恋女友女友小玉找上门来,说自己怀了阿和的孩子。琴姐不顾阿文的反对,坚持要将小玉留下来照顾,让她把孩子生下来。
同时,被砍断手的黑轮的父亲找上阿文,让他负责150万民事赔偿。
然而就在阿和的事情快告一段落的时候,一个安静的夜里,完美的大儿子阿豪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从高楼跳下自杀身亡。
还没有从一个漩涡里安全退出,另外一个更大的漩涡随即迎面而来。
这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世界。剧中一个家里的每个人都有难解之情,若即若离,却又在心底深深互相牵绊,从家庭关系的肌理,则既让人看到了冰冷的矛盾 ,也感受以亲情的温度。
本文将从这个破裂家庭成员之间的疏关系来解读家庭亲情之间的揪扯与救赎。
一 冷漠的夫妻关系,是导致家庭氛围的疏离冰冷的最大因素
身为驾校教练的阿文,和在酒店工作的妻子琴姐,两人除了柴米油盐的生活琐碎,几乎无任何情感交流。
他们家里的客厅挂着“百年好合”的壁画,卧室的门上挂着“爱”的吊坠装饰。这种欲盖弥彰掩饰不了两人早已枯竭的感情。也许他们很久之前是有感情的,只是在岁月的摧残下,那份感情早已消失殆尽。
当琴姐打电话过来,让阿文去法院参与儿子阿和的审判,阿文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我在工作,你去就好了”。甚至在庭审被问到家长意见的时候,阿文也是直接无视身边作为母亲琴姐的感受,主动要求把阿和送去辅育院,“我希望你们把他送进去,好好管教”。
阿和早恋女友小玉怀孕了,找到家里,琴姐小心翼翼地试图和阿文商量,没几句阿文就怒气冲冲,张口闭口就是你儿子。
为了安顿小玉,琴姐把她带到他工作的酒店,教他学习美容美发,后面帮忙小玉找了一家店面开了美容院,帮忙早年辍学的小玉找到生计出路。
阿和出狱回来后,阿文为了不和阿和在家里碰面,就搬到驾校单位去住了一个多月。期间,琴姐一直保持沉默。
阿文是个很典型的父亲,他关心家庭,但常常找不到传达这份关心的表达方式,也无法建立“爱”的能力。他身上聚焦了中国传统的典型大男子主义-武断,专横,自私的,不沟通。他的态度偏激,言语伤人,像是随时准备与周遭的一切冲撞。即使面对最亲密的妻子,也只剩指责、诘问、咆哮和嘲讽。
琴姐是一个隐忍的妻子和母亲,她终年忙碌于家庭的琐碎,但她的付出却换不回感情的慰藉,也无力改变家里的现状。
“家”本是人们受伤时寻求庇护的所在,是坚强的后盾和温暖的避风港。而阿文和琴姐,像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的两个陌生人。在这个被称之为家的地方,没有什么情感流动,充满了疏离,克制,忽视,和冷漠。
对于他们家的每一个人来说,“家”是痛苦的根源。每个人都做着自己的事情,早出晚归,家里其他的成员都不知道对方去干了啥,不闻不问。就连最温暖,处处为人着想的阿豪,也宁愿陪伴刚认识不久的同学等公交车,也不愿意早点回家。
二,疏离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引发悲剧的导火索
“把握时间,掌握方向”是父亲阿文这辈子的人生信条。他把这个信念也刻板地用在了教育儿子的身上,大儿子阿豪似乎掌握了正确的方向,而小儿子阿和却早早失控偏离了轨道。
于是阿文对外人说,我只有一个儿子,明年上医学院。
尽管阿豪已经很优秀了,但阿文依旧坚持每年给阿豪送驾校印着“把握时间,掌握方向”的笔记本,希望以此鼓励他。而阿和进入辅育院后,阿文从来没有去见看望过他。
后来阿豪跳楼自杀,悲痛欲绝的阿文,才意识到自己从来没有走进过阿豪的心里,不知道他心里想的什么。在阿豪的葬礼里,再看到阿和,阿文意识到,他真的就只有一个儿子了。
无论是乖巧懂事的阿豪,还是喜欢惹麻烦阿和,作为父母,阿文和琴姐都没有和他们建立起亲密的父子母子关系。整个家庭,充满着一种沉默“异陌感”,这些每天生活在一起看似亲密的人们之间,事实上从未真正了解过对方。
甚至就连阿豪的死讯,也是被陌生的邻居深夜里来敲门而得知的。
阿文家的悲剧则正映射着这种扎根于中国式传统家庭内部的通病,父母与孩子本应是最知心的朋友,但却往往在成长的过程里逐渐模糊了对彼此的概念,也忘记了该以何种方式恰当地相处、沟通。他们生活在彼此的身边,却又在心门之外。
被阳光普照的阿豪,身上洒满了别人期待的眼光,他总是站在舞台的聚光灯下。他为人温和,待人友好,是个很温暖的人,在别人眼中,他学习好,长的好,性格好就是所有孩子的标杆。可这样一个外在阳光的男孩,家里没人能读懂他的内心,没人关心他的感受。他紧闭了心门里,其实早已一片荒凉。
生活在哥哥光环下的阿和,心里和父母更加疏远。阿文从不拿正眼瞧他,更不用说和他沟通。琴姐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阿和开始不赖着坐他自行车后座的,也不知道他是什么谈的恋爱,什么时候学会偷自行车,学会打架的。
过度期盼和漠视,都是家庭亲子关系的隐形杀手。
活在外界期待中的阿豪,慢慢地不知道自己是谁,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他和女同学讲司马光的故事,就是内心一直渴望找到那个被弄丢的“真我”,这个“真我”是可以躲在阴影处,累了可以歇一会,可以做自己的“我”。
遗憾的是,现实中,他一直没有找到那个真正的自己,直到最后和死亡和解。
阿和和好友菜头去砍黑轮的原因,虽然剧中没有明说,但是可以推断出来,阿和是遭受了黑轮的暴力而采取的报复,但是阿文和琴姐对阿和在外的遭遇无一知晓。
心理学上说,当一个人在家长期得不到温暖和关注,会降低自我价值感和认同感,转而从其他地方寻求归属感,可能是网络游戏,可能是异性朋友,也可能是不停地给父母出难题,或一些其他破坏的方式想去得到父母的关注。
阿和叛逆,在外打架,早恋并过早的当上父亲,都和在家里缺乏关爱,缺乏沟通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个家庭,如果单一地以孩子的成绩或表现来衡量孩子的好坏,而忽视了孩子的情感和心理需求的,是养不出拥有亲密关系的孩子的。
三,阳光和阴影,都不可或缺
前几天我们去了动物园,那天太阳很大,晒得所有动物都受不了,它们都设法找一个阴影躲起来,我有一种说不清楚模糊的感觉,我也好希望跟这些动物一样,有一些阴影可以躲起来。我环顾四周,不只是这些动物有阴影可以躲,包括你,我弟,甚至是司马光,都可以找到一个有阴影的角落,可是我没有,我没有水缸,没有暗处,只有阳光,24小时从不间断,明亮温暖,阳光普照。
阿豪的身上,承载着家族的希望,老师的荣光,同辈的敬仰,他是阳光下的宠儿,光芒万丈。
但是阳光之下,所有人都以爱之名,理所当然地绑架了这个不到二十岁的年轻人。
阳光温暖的人总是给人一种可以照亮身边人的感觉。但其实不然,站在阳光底下久了,每个人都应该有一处阴影来躲避炽热的阳光。
每一个人都有无能为力的,达不到完美的时候。背负着全家希冀的阿豪,心底对自己的要求必定是力求完美的,极致的,力求身边的一切都能被自己掌控。阿豪最后选择自杀,我理解有两个原因:
1.他活在了一个完美的人设里,他复读重考医学院只是不想让父母和周边人对他失望。
2.他带着小玉去辅育院看望弟弟阿和的时候,阿和对小玉怀孕的事闭口不谈,采取逃避的态度,让他怒其不争,顶着24小时阳光的他却无法照亮弟弟。
阿豪是羡慕弟弟的,羡慕他有阴影可躲,羡慕他可以活的任性自由。
参加哥哥葬礼告别会回来的阿和,在辅育院执行任务的时候,藏不住的情绪突然失控,他丢下手推车,在操场上狂奔的样子让人不禁泪目。他对心理咨询师说:“哥哥太厉害了,做的所有事都对,他厉害到这辈子只做错了一件事,那就是自杀。”
有一次小玉产检,哥哥阿豪带着小玉来看阿和,剧中的两兄弟有了一次对话 。
阿豪:“妈不说是因为怕你担心吧,那你不说是因为什么……想逃避吧。
阿和不停高声重复:“我现在在里面,我什么都看不到,你知道吗?我什么都看不到。
阿和的这句话,道出了他的痛苦。他和哥哥阿豪一个是白天一个是黑夜。阿和永远活在阴暗处,他什么都看不到,没有人关注他,也没有人在意他。他是羡慕阳光下的哥哥的。
阿和离开彰化少年辅育院的时候,院友们给他送别时候一起唱了一首《花心》:
“花的心藏在蕊中,空把花期都错过。你的心忘了季节,从不轻易让人懂。”
歌词的前一句说的是阿和,后一句说的是阿豪。
一个被过度关注,一个被长久漠视的,这对生活在同一个屋檐底下的两兄弟,像来自两个世界的人。哥哥阿豪期盼的,是一隅阴影之地,以躲避持续照射在自己身上的阳光;而弟弟阿和乞求的,是可以在哥哥的光环之下,分得半缕阳光。
总结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的影片,《阳光普照》一直在直面这个家庭的伤疤,每一个人物通过微不足道的细节,用光,声音,看似轻描淡写的动作和言语,让观众慢慢去察觉家庭成员间的不对劲,虽然拥有血缘关系,但却藏着很多无法启齿的悲伤和痛苦。
而这个家庭悲伤和痛苦悲的根源:不是来自外部社会的错误或他人的偏见,而是来自内部情感的真空和沟通的沉默。
让人怀有希望的是,出狱后的阿和,在经历了哥哥的离世的打击,自己为人夫为人父身份转变后,在一个深夜的便利店,他主动打破了他和父亲阿文之间冷漠的僵局。
阿和:“爸,你要喝个东西?”
阿文:"你打两份工,会不会太累啊?"
阿和身上的种种“主动”行为,也折射出整个家庭对父亲行为的反噬——虽然父亲表面上故作冷漠,佯作敌对状态,但其实父亲的行为始终都是“被动”的,他被阿和带着往前走。
在电影的最后 ,我们才发现阿文为了让阿和过上正常的生活,在阿和工作的洗车场外面守护了他两个月。并在一个雨夜,阿文杀死了出狱后总是纠缠阿和的菜头。
整部电影最浓郁的情感戏,全都凝聚集在了电影最后七星山顶的那场阿文和琴姐抱头痛哭的场面,阿文说出了隐藏在心底话:你知道我是个驾训班的教练,我不是很聪明,我想帮小孩做点什么,但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是中国传统父亲的一个缩影,对子女的爱,隐藏在自己的偏执和无能为力中。平时不显山露水,更不会轻易表达出来。
作为观众,我们难以断定这家人最后有没有真正和解,活着的人有没有得到救赎,但是我们知道,经历了这一系列事情后,他们彼此都会明白,内心的那份爱的一直存在着。
网上有个影评,我觉得特别贴合这部影片:
小人物电影就是这样的,没有英雄,没有奇迹,没有带着背景乐的高光时刻,厄运和意外反而更多一些,总要拉扯着走下去。它太像生活本身。很多人都过着类似的生活,说痛苦有点故作呻吟,说幸福更是自欺欺人。就是在这样的一种中间状态下撕扯着,勉强度日。
《阳光普照》描写的不仅仅是普通底层人物的家庭形态,它描摹的更是世人的丰富灵魂。有的人沉默寡言,内心温暖;有的人父爱深沉,不善言辞;有的人阳光大气,内心废墟;有的人看似张狂,实则孤独。
它直面阴暗,崎岖破碎的众生相:生活里就是有阳光有阴影,有挽回不了的遗憾,有无法改变的命运,然后我们必须学会接受它们,继续努力地活着向前走。
网友评论